
批判系列之十:公募为谁?(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公募为谁”——本报以此篇作为“公募基金批判系列”报道的结语。希望这样一种金融产品,能够真正成为普通居民实现财富梦想的工具,担当起人们家庭理财、子女教育甚至是养老的重任。尽管,相对于当前基金爆炒的局面,这一想法似乎有些不现实。
在这里,我们无意去指责那些刚刚富裕起来、对财富充满渴望的普通投资者。毕竟,在金融这个极度专业的行业里,信息的不对称,更加要求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专业人士本着良知,提供正确的产品形象来引导投资者。
我们在总共十期的系列报道中,对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生态、股东结构、产品设计、渠道、排名、投资以及投资者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出于媒体的批判意识,文章似乎篇篇逆耳。
但我们相信,浮躁总会褪去。 ——编者按
为什么选择基金?
在北京建设银行某支行网点,一位中年投资者回答得很干脆:赚钱!但不是和银行存款利息或债券收益比,而是盯住A股股票涨幅。
有调查显示,在国内投资者眼中,基金并不是在充当理财专家口中 “资产配置的工具”或美国市场上实现“退休养老”的手段。即便是基金经理自己也忍不住“随行就市”,追逐大盘频频波段操作。
在国内,在持有人和管理者眼中,共同基金都有些“变了味”。
“穷人”的基金
从2007年开始,基金投资开始快速深入普通百姓家庭,基金投资者数量迅速扩张,基金开始和存款、保险并列成为普通老百姓理财的三大工具。
中登公司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末,两市合计基金账户数达到2983万户,新增开户数依然在以6位数增长。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
证券业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个人投资者平均每户持有基金份额不足3万份,属于典型的中小个人投资者。
工银瑞信基金一位基金经理曾经有过一个让他印象十分深刻的经历:2007年,他随公司去东北销售新基金,一位白发老妇人带着3万块钱来认购他的基金,并说,这是她一辈子卖鸡蛋攒下的钱,因为是大银行的基金,所以她很放心。
2008年市场大跌,这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也难免净值下跌,他一想起这位老人的话,内心充满歉意:很多持有人真的并不富裕,但基金赔的却是他们的钱。
市场上一直有 “富人追求平稳收益而买私募基金,穷人追逐暴利而买公募基金”的说法。
共同基金的本质就是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投资理财,而在共同基金有85年历史的美国市场上,根据美国基金协会的调查,约84%的基金投资者声明其投资目标是为将来退休而进行储蓄,对投资大众来说,最普遍的理财方式就是购买共同基金。
1 | 2 |

- · 连载一: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 2009-12-02
- · 基金风云:从基金“老鼠仓”开始 | 2009-11-15
- · “一对多”业绩难超公募 | 2009-11-02
- · 深交所“窗口指导”公募基金:创业板开市首日“尽量不交易” | 2009-10-22
- · 经济观察网10月荐书 | 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