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一姐”王鸿嫔作别 上投摩根重装待发(2)
而王鸿嫔也是业内受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从吕俊出走的事件起,“强悍”的工作作风便是王鸿嫔给外界的又一深深印象,她与内部团队的关系问题屡被提起。
一位上投摩根的老员工称,“王的特点是不为自己辩解,她认为任何一个公司靠的是制度而不是人,在这种职业化的心理下,她的处世方式就是BusinesstoBusiness(职业对职业),几乎不挽留离开公司的任何人。”
吕俊后,一系列中高层管理人员先后离开了公司。很多人将团队的不和归结于她的性格,将人与人的关系上升到了公司的问题。
在上投摩根内部,多数员工几乎没有和王鸿嫔单独吃过一次非工作餐,但提起职业精神,即使已经离开上投摩根的人依然对她十分尊重,“她是我见过的最敬业的CEO之一,当年每个周末都在外做培训,做事上没的说。”一位原上投摩根员工称。
基金业样本
随着王鸿嫔等高管短时间内相继离开,上投摩根的转型显得更为迫切。
在公告王鸿嫔离职的消息后,上投摩根市场部就一直处于加班加点工作状态中。市场总监朱戈宇感言,这是公司经历的最大一次冲击。
上投摩根的销售团队和一些高管也在频繁拜访机构客户,并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直邮的形式与普通投资者沟通,力图将影响降到最小。
这次危机也部分缘于此前公司另一位高管的离职。今年10月,上投摩根主管前台和市场的副总经理傅帆接到调令,将任公司中方股东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上国投)总经理。在外界看来,傅帆的离开也很突然。
两位高管先后离开,距投资总监孙延群突然去世后不到半年,加上2008年底原督察长刘建平的离职,现在除了分管公司业务的刘樱和分管基金后台的胡志强外,上投摩根的管理层几乎大换血。现在上投摩根的员工多是后来招聘的新鲜血液,包括股东方委派的高管。
“真正要做事,靠的就是那么几个人。”许多基金公司高管都有这样的感觉,人力资本是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
“谁带来多少就拿走多少。”一位上投摩根公司内部人士称,“一家新公司刚成立之初,高管个人的决断力和行动力十分重要,一两个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号召力也很明显。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领导风格的调整是必要的,同时规模扩大,也不能仅靠明星基金经理了。”
其实,当年吕俊的出走是上投摩根公司内部分歧的一个导火索,其后QDII整体海外搁浅开始令上投摩根的良好市场口碑出现污点,2007年后,上投摩根在产品创新上也显得落后于同行。
从2008年到2009年上半年,上投摩根整体业绩均表现不佳,其管理资产规模也在今年三季度滑落出业内前10,排名第11位。这些和投资总监的空缺以及一系列关键人物的离职不无关系。
有业内人士认为,王鸿嫔的离职、傅帆的调任背后隐含着中外方股东的利益纠纷。
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基金业依然倚重个人效应 (包括明星高管和明星基金经理)来树立品牌和提升公司影响力,如果人的离开是必然,公司自身整体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效应与公司整体的关系,仍然考验着国内基金业。

- · 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吴亦兵离职 | 2009-11-13
- · 马克、靳丽萍将加盟《财经》 原编辑团队大规模辞职 | 2009-11-12
- · 上投摩根之经济月度观察之九 | 2009-11-12
- · 江建军先生演讲(1) | 2009-11-12
- · 江建军先生演讲(2) | 20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