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陷全行业亏损 期货公司整合与坚守困厄
田芸
2011-05-03 07:12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芸 十年亏损,两年盈利,2011年春天却重返全行业亏损——或许你不相信金融界还有这样“悲惨”的行业,但是没错,你看到的正是中国期货业的行业账单。

根据本报采访得到权威机构的未公开统计数据,全国160余家期货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再次全行业亏损。江浙一带的期货公司们,在去年共实现了10亿元的利润之后,今年1月竟旋即亏损2000万元。

直接导致这一转折的,是监管重拳不断挥向期货市场,交易活跃度锐降,第一季度期货市场交易量环比下降了接近一半。

据悉,监管层已借此约谈期货业龙头机构敦促行业整合,而另一面,期货公司强守阵地以求未来能把手中日益稀缺的期货牌照卖个好价钱,全面复亏的期货行业徘徊在抉择边缘。

                                         寒冬再现

去年12月,倪志伟(化名)接受了本报采访,作为一家刚刚扭亏为盈的中型期货公司总经理,那时的他焦虑地奔走,希望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形势下挽留公司刚刚创造的第一笔利润。

如今再见倪志伟,他已经淡然了许多,“是的,我们又亏损了,省里的四家期货公司第一季度都亏损了。”

该期货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目前客户保证金为3亿元左右。公司的前身是一个大省的物产公司。1998年,期货行业大规模整顿,自那时起,中国期货业就进入了严控、平稳的发展期,年交易量在2000年时达到1.6万亿手的谷底,之后上升速度相当缓慢。

在2008年之前的十年里,倪志伟的公司和其他期货公司一样勉强度日。“这十年,整个期货行业总体计算是亏损的。”一位经营期货公司15年的高管说。

2009年,期货行业开始有了质的发展,全年交易量达到130万手,比上年基本翻了一倍,规模已经跃入全球领先水平。

也就是在这一年,倪志伟所在的期货公司开始基本收支持平。到了2010年10月,期货市场交易量大涨,该公司10月份手续费和保证金利息收入500万元,除去房租、人员工资和缴纳各种费用之后,第一次出现了100万元的净利润。该公司在2010年的净利润达到了550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初,随着期货市场交易量的大幅下滑,这家期货公司再度陷入亏损——1月份手续费和保证金利息收入共300万元,亏损120万元;2月交易量近一步下滑,亏损140万元;3月小幅增长,依然有20万元的亏损额度,整个一季度亏损达280万元。

这只是中国期货市场的一个缩影。继2009年、2010年我国期货实现了全行业盈利之后,2011年第一季度重返全行业亏损。

本报从权威渠道获悉,1月份国内期货公司经营总计净亏损1亿元,其中情况较为严重的江浙辖区亏损额度超过了2000万元。

而2010年,江浙沪辖区内49家期货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超过了10亿元。

记者对几个省份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各省期货公司亏损面普遍超过了70%。山东省有20余家期货营业部,80%的营业部亏损;山西省一共有4家总部在晋的期货公司,除一家经营持平外,其余三家均为亏损;内蒙古自治区共设有10余家期货营业部,无一盈利。“第一季度因为遇到春节假期,每年交易都会淡一些,但是类似的行情走势下,交易量一般只会减少几个百分点,并不是明显的淡季。”北京一家期货公司高层称。

                                       “重返芝加哥”

亏损的背后,是我国期货行业从去年年底开始交易量迅速萎缩的事实。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期货市场1月成交0.7亿手,2月0.6亿手,3月1亿手,由于今年起将双边统计交易数据修改成单边,所以若按之前双边算法,前三个月成交量应分别为1.4亿手、1.2亿手和2亿手。与去年第一季度相比,减少了26%,而那时,占到期货市场半壁江山的股指期货还尚未推出;而相较去年第四季度的环比数据,则交易量锐减近50%。

去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CPI的飙升,国务院、发改委多次将价格调控的矛头指向了期货市场。日益严厉的监管使期货交易成本突然增加,浙江一带的许多投机大户也都纷纷退出了市场,但套保企业却迟迟不愿入场。西部一家期货公司高层称,“虽然监管一再强调发展产业客户,但是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参照法规,甚至企业从事期货套保的财务报表问题都尚未解决。企业根本就不愿意入场。当地的国企我都跑遍了,没有一家有愿意开户的。”

“从去年开始,中央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宏观调控,用非市场的手段来干预物价,使得大宗商品市场的市场规律和秩序受到了影响,从而开始走出脱离供需面的行情,并与国际市场脱钩。”北京工商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院主任胡俞越说。

中国期货市场行情日渐紊乱、交易成本大幅上升,许多投资者再次转向国外期货市场。

据了解,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一些大企业甚至提出“重返芝加哥”的概念,转向海外期货交易所进行套期保值交易。

“‘十一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许多在海外做期货交易的人都回来了。但是现在他们又渐渐重返海外市场。‘重返芝加哥’,将是中国期货市场的悲哀。”胡俞越说。

事实上,在期货行业内部,不光是农产品“重返芝加哥”,金属市场也有人学着样造出了“重返伦敦”的词来。

                                       强守

“期货行业到了真正大洗牌的时刻。”一位资深行业人士感叹。

一直以来,监管层认为期货行业太过分散、良莠不齐,采取包括分类监管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试图在合适的时机促成全国160余家期货公司重组整合,而期货行业重陷亏损泥沼似乎正是一个良机。

不过,许多在行业内处于劣势的中小期货公司却依然强守阵地,不愿走上兼并重组的道路。

一些地方证监局已经开始约谈当地规模较大且分类监管评级较好的期货公司,提出支持其进行行业整合,兼并当地其他期货公司。

“但是事情可能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家被约谈的期货公司高层说,能在十年亏损中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期货公司背后都有强大的股东背景,这些股东不愿轻易放弃多年“烧钱”保留下来的期货牌照。“股指期货上市了,利率、汇率、期权等其他金融衍生品都在排队等着上马。证监会以后不会再发新的期货牌照了,所以现在期货公司虽然亏钱,牌照却越来越值钱。”一家券商系期货公司高层说。

据统计,收购一家期货公司的价格,在十年间翻了好几十倍。2000年左右,收购一家期货公司通常需要300万到400万的资金,而到了2004、2005年间,这个价格已经涨到了3000万到4000万,而股指期货将上市的消息一出,2007、2008年间很少再见到1亿元以下的期货公司。“这里面有期货行业逐年壮大的缘故,有大家对今后市场潜力的判断,但也有好几年亏损下来的成本在里头。”一家期货公司高层解释。

据了解,目前许多大型券商、银行甚至一些外资机构都在四处寻求收购期货公司。“所以大部分公司即使亏损也要硬扛着,想办法保留牌照,等待最终卖个好价钱,把成本收回来。”上述人士说。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