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3-12
袁满
订阅

平安再融资:仍有多关待考

袁满

  3月5日,中国平安股东大会上,其饱受争议的再融资议案获得高票通过。但接下来的审核及发行仍扑朔迷离,平安可谓首关过罢,多关待考。

首关:投资者博弈

从投资者反应以及最终的投票结果来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立场存在很大不同,而H股投票高于A股的情况则显示了海外和国内投资者认知上的差异。

在这一点上,平安再融资具有全流通时代,投资者利益博弈的标志性涵义。

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相对看重长期收益,后者则看重短期收益。因而,前者比较认同平安的投资故事,而后者却充满疑惑,特别是一些新投资平安的股民,高位介入,眼看投资亏损,情绪激动,于是纷纷用脚投票。

海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的态度区别则在于,扣除溢价因素,海外投资者中除了汇丰,绝大部分是对保险公司的估值有深刻判断的投资基金。

高盛投行人士认为,平安此次融资,可谓攻守兼备,外可利用次贷危机进行收购,内可抓住市场机会加速主营业务在本土的成长,无论“外攻”,还是“内守”,平安都是要讲述一个加速成长的故事。而这应该是平安首关有惊无险的内在基础。

市场关:容量的大和小

“盘子过大”、“挑战市场容量”,一直是市场对平安抨击得最多的问题。

但随着平安股价的下跌,市场原先担心的千亿规模,现在已经只有800亿左右了——这个规模比此前中石油的发行大不了多少。

至于分离交易可转债,在中国市场上,偏好债券的投资者群体和偏好股票的投资者群体有明显区别。由次可见,平安的再融资规模已不像市场此前担心的那么可怕。

融资规模大小的问题其实曾经多次考验过中国资本市场,从十亿、百亿、五百亿,每一次大的跨越,市场都有巨大的担忧和反对的声浪,但每一次有惊无险地跨过去,都意味着一次新的成长和飞跃。以目前情况看,国内资金面总体上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平安能否选择好发行时机,利用股票上升通道,迅速完成增发,是其成败与否的一大考验。

监管关:态度的左与右

平安再融资计划公布以来,要求监管层棒杀和呼吁不干预市场的争论沸沸扬扬。

近日证监会发言人的谈话被视为来自监管层的最直接的声音。但市场的解读却有很大分歧。有评论认为,证监会斥责平安“恶意圈钱”。但慢慢地,舆论发生了有意思的变化。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上市监管部副主任欧阳泽华针对有舆论将再融资喻为“恶意圈钱”的提问时认为:“这是一种误读,资本市场的一个功能就是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渠道,资源配置也是通过再融资来实现的,所以并不存在恶意的问题。”

不同解读的争论实际上拷问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方向,这一点,证监会发言人在其谈话的最后,恰恰是给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对于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以改革为推动力,用发展的方式加以解决。”

从这个答案看,某些舆论担心和抨击的“计划经济思维”恰恰也是监管部门坚决在抛弃的东西。所以,有市场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坚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让平安继续接受市场的考验。

披露关:语焉不详背后的玄机

市场普遍预期,股东大会上,管理层可能会披露资金投向信息。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有分析人士认为,信息披露问题实际隐含了平安目前的三个困境。

首先是审批困境。平安如果真的要并购海外项目,必须经过行政、外汇额度和融资发行等多项审批,需时可能长达半年以上,在此之前,任何项目的披露和操作都是不可能的。但是,股民又希望按照国际原则披露的知情权却得不到满足,企业往往也处境尴尬。

其次是发行困境。与国际上先明确项目再融资的惯例不同,中国的审批体制是先审批、融资再谈项目。实际上融资发行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以上,国际投资项目往往要求在达成意向后3个月付款交割,这种融资与项目间的矛盾可能会造成操作上的不可行。

第三是价格困境。通常认为,根据收购上市公司的惯例,为了控制收购成本,事先一定会特别保密,以免股价飙升,换言之,平安如果讲清了投资故事,钱还没到手的情况下,目标对象可能因价格飞涨而买不成。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平安不讲清投资项目,投资者就可能不买账。

对于以上的悖论,JP摩根的分析师表示,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平安只能说那么多,市场要不要相信他?这是市场给出的考题。但是,从监管体制的角度,减少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监管部门只进行合规审批,让企业自担项目风险,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或许会是解决平安等企业之困的明智之举。

可以说,至少在目前政策环境下,股民们要求的信息披露,依然是个解不开的困境。但是,如果我们回到证监会发言人的讲话上去,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果坚定地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眼光去做探索,平安的个案或许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