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划险企生死线保监会推分类监管
而所谓的分类监管,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了防范化解当前金融危局下保险业的风险,在2009年伊始推行的一项新监管制度。依照新规,凡是被列为D类(高风险)的保险公司将面临退市或被兼并的命运。
四类监管
分类监管范围包括财、寿险公司及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依据保险公司的风险程度,将其分为四类,即A类,风险低——偿付能力达标,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正常;不采取特别的监管措施;B类,中等风险——偿付能力达标,其他指标略有问题;采取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C类,风险较高——偿付能力不达标,其余指标存在较大问题;对此,除可采取B类监管措施外,还采取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如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等;D类,高风险——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虽然达标,但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至少一个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其实,一向视“偿付能力”为监管红线的保监会,早在2007年12月就下发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7月正颁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并首次引入资本充足率概念,将保险公司划分为不足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充足I类公司(100%至150%)和充足II类公司(高于150%)。
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曾表示,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其占比为87%;仅一小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因业务发展过快,其偿付能力未能合规。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分类监管以一年为一个监管周期,每季度进行及时调整,每月监测公司指标,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监管措施。
资本饥渴
不过,现实情况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度低迷,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即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亦开始“告急”。
曾有媒体报道,截至去年6月,因受累于股市,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两家公司偿付能力大幅下跌,由2007年的287.9%和181.6%,一度降至121.3%和111.8%,直逼保监会100%的警戒线,最终平安集团通过增资而解决危局。
一家保险公司高管不无担忧地说,由于资产的大幅缩水和承保亏损,导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整个行业出现了增资高潮;2008年上半年有23家保险公司宣布增资等;但与此同时,行业出现了“增资、亏损、不足、再增资”的怪圈。
譬如,多数保险公司净资产大幅缩水,导致其每股净资产低于1元的保险公司不低于12家,甚至有保险公司出现负资产。
就此,一位保监会人士坦承,分类监管将增强监管执行力。尽管目前的相关数据还没有出来,但肯定的是,偿付能力状况不会比去年好;再者,公司年终结算平时不会做的如准备金提足、资产减值等,年底都得做出来;由此,将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险企突围
事实上,对于D类公司,保监会开始“动真格”了。
近日,保监会对一批偿付能力未达标的保险公司 (涵盖产险及寿险)频下狠招,诸如“叫停业务、暂停审批各级分支机构,以及停止向董事、总公司高管人员发放奖励性薪酬等”。据有关媒体报道,因为偿付能力不足,继去年叫停大地保险之后天安保险五省市非车险业务1月份又被暂停。
生存 “突围”——走出承保与投资收益亏损阴霾,已成为整个行业的目标。
就目前情况而言,解决偿付能力不足,再保险是有效选择之一。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和博士认为,目前行业盈利能力较弱,资本在短期内看不到希望,失去了驱动力;估计再保险会取代增资成为解决偿付能力不足的主要途径。因而,2009年再保险市场将出现“价扬量增”的局面,尤其是国际再保险市场将进入坚挺时期,2009年再保险价格上扬将成为必然趋势,估计涨幅在10%-20%之间。
除了资本市场影响,险企自身也存在问题,比如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模式粗放、内部管理存在缺陷等。
为此,各保险公司陆续进入了业务结构调整期。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收缩银保业务,提高个险业务和期缴业务占比。中再公司吴高连总裁更是要求中国大地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必须实现利润。
一系列“新制度带来的市场规范将为财险行业的增长率做出至少5%的贡献。”王和说。

- · 广州首现甲流重症病例 17岁中学生仍中度昏迷 | 2009-08-13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陈楚生北京当宅男靠写作苦熬 官司了结遥遥无期 | 2009-08-13
- · 母亲为幼子论理被人打死续:酒店老总已被刑拘 | 2009-08-13
- · 英国公主开始大学生活 从皇宫迁入集体宿舍 |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