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监会敦促寿险业转型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日前,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寿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 《通知》),并附加《结构调整评价指标表》,首次将衡量标准予以量化,敦促寿险公司从产品、渠道、投资、费用政策等方面,分层次、全方位规划结构调整。其导向是敦促寿险业向保障类产品转型。
“尽管《通知》并未明确违规责任,但《结构调整评价指标表》(下称《评价表》)日后将会与分类监管挂钩。”8月6日,一位保监会官员说。
新规则
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以诸如新业务价值为评判标准的价值观开始“发芽”。
《通知》称,重点发展能够提高公司价值和效益的业务,以及体现寿险业核心优势的业务,包括满足消费者保障需求的业务;要求各公司综合运用“规模类、结构类、保障类和品质类等指标”来全面评估结构调整的成效。
《评价表》按照上述四类指标分为四张子表,每张子表都按照个人代理、银邮代理、公司直销、其他渠道四个渠道和普通险、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四个产品类型分别填报。
各寿险公司于每季度后1月的15日前随结构调整评估报告一同报送保监会、保监局。
实际上,各寿险公司早在去年就着手进行结构调整,并或多或少付出了保费“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代价。
譬如,太保寿险保费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连续7个月负增长,去年11月达到谷底,负增长31%。随着基数的逐步下降以及万能险影响的减小,结构调整虽未结束,但或已跨过难关。
国泰君安金融分析师彭玉龙认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太保寿险将万能险结算利率从5.50%下降到了目前的3.85%,目前已基本上停止销售新的万能险保单。
彭玉龙预计,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保费可能仍将难以增长,而中国平安的结构调整压力本身较少,其保费增长依然较强。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说,最重要的还是看寿险公司的一年新业务价值比,通过该指标能看出“质与量”的问题。据其测算,今年中国人寿为15%,中国平安30%,中国太保25%。
监管导向与市场需求
上半年银保渠道出现了3%的负增长。一位保险公司总精算师说,不排除有结构调整的原因,但其中也有市场选择的因素。
他说,相信接下来,银保渠道的销售占比还会反弹;加之中国老百姓保障意识较弱,其本义还是一种储蓄心态,而不愿意买消费保障型保险产品。此背景下,给保险产品的设计带来了很多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的下发,显示监管层刻意敦促寿险公司结构调整“上位”。
据悉,保监会及各保监局将对结构调整成效定期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扶优限劣的分类监管政策。
然而,保险公司也有隐情。“保监会希望公司做保障业务,但上市公司为了业绩还是会做投资型业务,到最后,各家公司还是在拼投资。”一位保险精算师说。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则不认可在结构调整中,对于回归保障型产品的要求。他认为,毕竟结构调整属于保险公司的微观管理,作为监管层不宜介入过深。
“像有的保险公司,其定位是做投连险,市场向好时,风险不大,死差收益更是稳赚,此背景下,何须再调整?减少投资型产品的决定亦应由市场主体去决定。”庹国柱说。
在庹国柱看来,虽然上半年投连险不佳,但随着下半年资本市场的持续向好,或许投连险又会升温,结构可能还会重返过去。
不久前,信诚人寿发布的《2009年居民养老规划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67%的受访者没有为养老储备足够的资金,并且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获得高回报,近48%的人表示,会将“产品的回报表现情况,放在购买产品理由的第一位,比将保障范围的覆盖面放在第一位”的比例高出25%以上。

- · 保监会调研新保险法“适应症” 数百只保险停售 | 2009-11-23
- · 加强险企高管监督 保监会拟定审计管理办法 | 2009-10-27
- · 保监会:保险机构买企业债比例上限升至40% | 2009-10-23
- · 总资产20% 保监会设限险企债券回购比例 | 2009-10-18
- · 中介渠道业务超80% 保监会警防违规风险 | 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