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盈利新模式 平安健康险开讲“市场+技术”
欧阳晓红
2010-09-07 07:36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盈利模式一直都是横亘在欲进驻中国市场的外资健康险公司面前的一道沟壑。

诸多国际健康险巨头皆因中国健康险的现有生态而苦恼,但与此同时,医改背景下,中国潜在巨大健康险市场商机又令其兴奋不已,守望尚待开垦的健康险处女地。

不久前,南非最大的健康险公司Discovery来了,以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健康险)战投的身份高调掘金中国市场。二者联姻的结果可能改变国内健康险业态。

演绎新商业模式

与其说Discovery与平安健康险合作,不如说二者在重塑中国健康险的商业模式。

Vitality是一种实行消费者为导向的,评估大众健康,且与保险产品联系起来,使客户成为会员,对其进行健康分析,给予建议,敦促会员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的健康保障促进计划,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CEO陆敏如此解释道。

Vitality的价值内涵让陆敏倍感兴奋,因为它契合了中国的医改商机。随着一系列医疗改革的推行,中国的医疗环境也正在发生变革。

“我们肯定是有一个五年规划,但不便公布具体数据。”陆敏笑言。他坦承,去年平安健康险保费收入只占集团总收入的0.85%,但预计未来增长速度将是集团内部其他各险种中最快的。

若此次交易获准,对中国市场不甚了解的Discovery首席运营官JohanvanRooyen将会出任平安健康险的总经理。同时,Discovery也将委派3名董事、1名总经理、5至6人的专家团队进驻平安健康险。

不过,“引入Vitality后的具体中国名称与产品形式尚未确定。”陆敏说。

但是,不妨想像一下Vitality+平安大渠道结合演绎的商业模式——摒弃高成本、自建网络医院体系、整合客户资源,良性循环形成固定的高端商圈。

更甚者,某种程度上,平安与Discovery的合作规避了目前健康险市场的顽痼。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所言,利益相关方之间存在冲突:若保险公司或第三方管理公司与医院没有股权关系只是松散合作,就会利益相悖。“健康管理服务帮客户降低医疗费用开支,而医院希望开支多,小病大看。”郝演苏说。

盈利模式之痛

现在,国内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依然挣扎在市场边缘,最新数据显示,前7个月,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保费收入为65.39亿,仅占国内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0.98%。

英国最大的健康险和保健提供商保柏公司(BUPA)还在苦苦寻找中国的 “另一半”,美国最大的健康险供应商WellPoint也是如此,她们都有难言之隐——寻亲结缘,设立合资公司的最大困惑就是盈利模式。

而欧洲最大健康险公司DKV可能也是因为盈利模式,没有兑现其在参股公司人保健康险的增资承诺,其持股比例由19%降至6.3%。

由于专业健康险是纯消费型和保障型的产品,而市场上充斥着理财型的产品,这对健康险公司是种制约;此外,目前中国健康保险现状是由专业健康险公司、寿险公司等共同经营。

于是,综合型保险公司往往将健康险作为附加险种销售甚至赠送,所以健康险保费的大部分都由综合性保险公司获得,单一的健康险种很难销售,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稳定的医院网络资源,专业健康险公司陷入了尴尬多难境地。

另外,某种程度上,合资健康险公司要等7至8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能赢利。

然而,这次Discovery与平安健康险最大意义在于重建健康险商业模式。但在南非三年即实现盈利的Discovery能否在中国复制其成功经验仍是未知数。可至少双方看起来颇为自信。

其实,Discovery与平安健康险讲述了一个典型的 “市场+技术”跨国联姻故事。Discovery看上了平安的市场价值与分销渠道网络、实力与财力;平安健康险则看上Discovery的专业技术与成功经验。

“市场+技术”式联姻早在12年前就在中国健康险市场上演绎。DKV与人保健康险就是以此方式在中国开始了合作之旅。

“我们正在建立三网下的新型健康险发展模式,以其为基础,梳理整个药物供应链,借用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拓宽健康险发展。”陆敏说。

而这或许正是平安健康险与Discovery老故事新版本的核心内容,亦昭示中国健康险经营模式将升级换代。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