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9个月保费规模逾750亿 新华人寿“蝶变”
欧阳晓红
2010-10-21 11:03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就像一场迷局,几经波折,如今的新华人寿定格在筹谋“增资与上市”之新旧交替时代。

虽然转型之中的新华人寿还未完全走出过去的阴霾,就在日前,审计署查出新华人寿前总裁月领养老金9.28万元事件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但中央汇金入股之后,其经营业绩向好,截至今年9月,总规保保费超过750亿元;跃居行业前三甲。

而历经三个“朝代”的新华人寿之所以备受瞩目,有其公司特殊的经营逻辑,也有业界对其“风雨飘摇”依然挺立的诧异。

“蝶变” 

其实,2-8月底期间,缘于新华人寿核心个险渠道离职者逾700人,其保费曾连月下滑。譬如,8月保费收入为60.63亿,较7月的64.31亿少3.68亿;

据悉,保费下滑也与保费结构有关。事实上,今年1月,新华人寿实现了“开门红”,保费同比翻番,新增保费109亿。但这只是表象,其保费结构实际在下滑,因为趸交业务的内在价值远逊于期缴业务。当时,一位新华人寿高管曾抱怨“好看的数据背后是不可持续性。”

不过,进入9月,一举反弹,9月保费收入跃至78.81亿,较上月大增18.18亿,环比增幅30%。发展势头反转的原因何在?

新华人寿方面表示,其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业务结构亦得以持续优化。如前三季度核心业务占比、整体期交占比、新契约期交占比分别为60%、59%和36%,均处于同业领先水平。其中个险期交保费超过78亿元,占比94%,交费期5年以上的银代期交保费在银代期交保费占比达到86%以上。产品结构方面,新华保险的传统和分红险占比超过98%,保险产品的核心保障功能体现明显。

另据新华人寿消息称,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保持整体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核心业务和新契约核心业务规模均排名市场第三,核心业务同比增速高出市场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其中,个险新契约规模保费和银代新契约规模保费增速分别为33%和39%,高出市场增速十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法人短险保费收入超过了10亿元,同比增长32%。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份,新华保险个险业务保费月平台达到了10亿以上,意味着其个险业务跃上一个新发展台阶。

业务品质方面,前三季度,新华保险的继续率和达成率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提高,综合退保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银代业务的13个月继续率和二次达成率均在95%以上,市场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人寿抓业务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其各项基础管理和后援平台建设也在加紧进行。

据悉,IT信息系统一度告急的新华人寿,欲在北京市通州区建立一个占地200亩的后援中心,设在延庆的新华保险培训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此外,对财务管理、运营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梳理和完善也在推进之中。

走出“阴霾”? 

然而,自去年底,中央汇金接盘新华人寿股权,进入转型期、筹谋“增资与上市”的新华人寿并没有完全从昔日的“阴霾”中走出来。

“创伤”太深了,以至于新华人寿可能还要花较长一段时间去“疗伤”与“抚平”伤痕。

具体创伤比如有:原本投保于新华人寿北京分公司、包括前总裁孙兵在内的47名高管补充养老险。该保单在汇金入主之前转给了中国人寿。但今年初,国家审计署对中国人寿进行审计的时候查出了这份蹊跷的保单。

据相关报道称,孙兵退休后每个月领取9.28万元,如按80岁身故测算,共可领取约2665万元,如果加上医疗费用可报销部分,孙兵每月所获权益最高可达11万元,而作为的陪衬其他人则每月1万多。

直至2010年夏,新华人寿董事会决定废止此计划。但为此已付出了约3500万元的成本,先期退休的12人开始受益。如果按照精算假设计算,新华要陆续为其安排支付两三亿元的成本。

追根溯源,据称该养老计划在2009年3月由新华总裁办公会议决定购买,而未经董事会审批。“那时只是隐约知道有此计划,觉得心理非常不平衡,但又很无奈。”一位原新华人寿员工说。

的确,那时的新华人寿还处于董事会“失灵”时期,由于股权转让、人事纷争等诸多原因,董事会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摆设;直至去年12月28日,新华人寿召开2009年度第八次临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董事会。

“新一届董事会的成立,无疑将促使新华保险依托更加有利的资源向国内一流保险公司迈进;”新华人寿相关人士表示,“我们有望在三年之内步入寿险业的前三甲。”

如其所言,新华人寿甚至还提前进入了行业第一梯队;逐渐走出过去阴影的新华人寿试图实现“华丽转身”;但前提是完成增资,而注册资本仅为12亿元的新华如果要一次性达到监管要求,需增资约140亿。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