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谋求保障房、养老社区、商业贷款等新“出口”
肖君秀
2011-03-10 11:40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肖君秀 两会上,拥有巨资的保险公司提案倍受关注。在市场不断收紧流动性之际,急需资金的项目或机构正在向保险资金张开热情的怀抱,保险公司也开始觊觎新的投资、经营“出口”,现在就看监管层是否“开口子”,如何“开口子”。 

近日 ,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正式通过了保监会的备案,开创了保险资金以债权方式投资不动产的先河。 

实际上,险资投资保障房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两会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称,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没有法律障碍,保监会正在研究细则,有望在上海先行试点。 

两会上,中国人寿集团总裁杨超以及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均提交了相关议案。杨超建议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牵头,尽快出台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及管理的相关细则。马明哲就险资投资保障房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一是险企设立专项基金;二是建议政府对保险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政策,减免相关税赋;三是建议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划归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投资,按债权级别分类,允许保险资金通过基金、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 

杨超也趋于一致的看法,其称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项目可以通过债券、股权和基金的方式,同时建议“为了让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优惠”。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业人士称,“保障房是政府项目,险资投资关键看收益,看政府给予什么的收益水平。”同时其认为,“险资投资廉租房没有什么意思,经济适用房是出售的有相应的收益还可以”。保障房包括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 

保障房的整体收益仅为6%上下,目前五年期存款利息已达5%,如何保障保险公司的收益成为地方政府考虑的关键点。除了政策上的税收优惠之外,地方政府还有更多的腾挪空间。杨超认,为如果险资以基金的方式投入保障房,还需要有其他配套的工程才有吸引力。其指的配套工程包括商品房、商场、写字楼、公寓等等一篮子项目。 

“关键看各地方政府跟保险公司如何谈,具体能够给予多大的政策优惠空间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其他鼓励性项目,就目前来看,保险资金将会有少量投资(保障房),但规模不会太大。”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称。 

一方面是保险公司必需保护投保人的利益和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保障房工程,现在虽然表现出“两情相悦”,但如何平衡收益,成为保险公司与各地方政府角力的关键。 

两会上,险资除了表现出对保障房的兴趣,还对养老社区、商业贷款等新的资金运用出口表现出“向往”。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皓则提案呼吁,放宽政策允许保险资金进入商业贷款领域。其给出了三点理由,一是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安全;二是解决金融机构期限结构失配,银行资金处于短期长用,保险资金是长期短用;三是对于老百姓而言,在不同金融机构中分配资产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 

“人口老龄化”也给保险公司带来投资兴奋点,中国人保集团公司总裁吴焰在提案中建议,支持保险资金积极参与养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定出台保险机构投资养老实体的具体管理办法,在土地出让和建设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措施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至于如何进行养老社会产品的创新,吴焰则提议以自有房产倒按揭方式入住养老社区的养老模式。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