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叫停”游戏中平衡风险 专访甫瀚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1)
1 | 2 |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袁朝晖 “金融服务业即将迎来大规模再监管。”展望未来,甫瀚(protiviti)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快人快语。
作为全球知名的咨询和内部审计专业机构,身在“暴风眼”的甫瀚对金融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体会深刻。
刘建新讲了一个故事:经济大萧条时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股票市场有一段有名的论述。他以“叫停”、“抽对”、“抢座椅(Musical Chairs)”等英国儿童游戏来形容股市:“在这些游戏中,谁能先喊‘停’,谁能把‘皇后’牌递出,或者谁能在音乐停止瞬间抢占到一个座位,谁就是胜利者。”
随着近期事态的演变,音乐的确停止了(跌市),但大部分金融服务机构却并未能够及时地“叫停”,也未能递出手中的“皇后”,或者抢到座位。
“种种这些,令联邦政府别无他选,只有出手相救。”回眸过去,刘建新说。
但是,金融市场的崩溃并不只是损害到了美国经济,它还让美国经济模式因此蒙羞,从而可能削弱华盛顿在全球实施影响的能力。金融服务业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再监管道路该如何行走呢?
风险管理“缺席”
经济观察网:如何看待当前金融危机当中的风险管理失效问题?
刘建新:这场最初围绕房价、股权市场、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的金融危机,现已严重影响了曾一度叱咤风云的金融业声誉,并令一些曾倍受推崇的大型金融机构陷入信誉危机。一切迹象均表明,这场金融危机已演变为范围更广的经济问题,全世界可能将在2009年进入大规模的经济衰退。联邦政府仍在继续向市场注资,以期缓解当下正在大规模进行的“去杠杆化”浪潮的负面影响,而与此同时,各大主要经济指标仍呈下行态势。
风险管理失效成为经济危机各个环节的众矢之的。2008年10月23日,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向众议院政府监督与改革委员会(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Government Reform)作证时,提到了用以管理金融市场风险的定价模型、金融衍生品以及各种创新工具的应用。而在同一场听证会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证交会)现任主席Christopher?Cox亦将信贷衍生品在此次危机的作用描述为“火上浇油”。尽管他们的观点均有据可依,但是,无论是格林斯潘先生还是Cox先生,他们只字未提在整个组织或某一特定业务领域、流程或系统,对风险实施统一管理的必要性。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多数人仅仅侧重特定的风险管理策略,而往往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崩溃。
经济观察网:在危机中,何以说风险管理失效?
刘建新:从宏观层面而言,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系统性失灵,正是片面考虑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一个现实教训。危机爆发,使得包括住房抵押贷款申请人、住房抵押贷款经纪人、放贷人、投资银行、信贷违约发行机构、评级机构甚至投资界在内的很多人都难辞其咎。住房抵押贷款经纪人并不关心众多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资质如何,因为他们在收取了相关费用后,便将有关风险转嫁给放贷人。放贷人愿意提供贷款,因为他们了解这些风险会被转移给其他人,如若不然,他们也可以通过购买价格合理的保险来规避风险。如此一来,缺乏稳健性的放贷和冒险行为变得更加活跃。为了满足机构投资者对高收益证券日渐膨胀的需求,投资银行发明并开始出售结构性证券,或债务抵押证券(CDO)。信贷违约产品发行机构沿用了传统保险机构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要向每位衍生品购买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便可抵消可能会产生的任何损失。
作为竞争市场中的中流砥柱,为了恢复金融服务业市场的稳定,监管部门需要采取额外的改革措施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在舞弊、结算和证券化这些领域。然而,需谨记一点,现在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监管改革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市场变化,这些措施都显得虚弱无力。面对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的未来,这些市场本身的制约力将远远高于当前酝酿中的任何一个新的监管制度所能规定的水平。
这是一场多么精彩的游戏。只要他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从这场游戏中分得一杯羹。很明显,那些蒙受了巨额损失的人们直到最后一刻也未曾想过需要审视一下整个行业的局势,而且当中很多人盲目自信,直至眼见其财务状况、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及声誉遭到严重破坏,方才醒悟应该终止他们的游戏了。CDO的真正价值体现欠缺透明度,有关机构给这些证券打出的信用评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济观察网:还有什么涉及风险管理的缺失导致这场危机的愈演愈烈呢?
刘建新:企业的职业道德、治理、激励机制、孱弱的监管框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引发了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对比已发生的系统性失灵,格林斯潘先生在其证词中所提到的覆盖面甚广的风险管理体系似乎缺乏说服力。鉴于当下金融危机以及11月份的大选,格林斯潘先生对金融服务业即将进行的大规模再监管表示了担心。他表示:一定的费用,便可抵消可能会产生的任何损失。但是现在来看,整个投资界,包括对冲基金、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以及其他投资人士,并没有要求对方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显然,他们也并未收到这样的信息。格老的担忧或许不无道理,但这也无法阻止满腔愤怒的第11届美国国会针对金融、银行和保险业,展开新一轮大规模的再监管活动,以期降低未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政府的选择
经济观察网:那么您如何看待美国乃至全球政府的反映呢?
刘建新:面对危机,联邦政府别无选择,惟有做出行动。
由于公众政策并不是一种可灵活应用的方案,所以迄今为止,政府只能东拼西凑地推出不同的措施。随着全球市场的相继沦陷,国会在并未进行相关政策分析和征求相关行业意见的情况下,便仓促通过了《经济稳定紧急法案》(EESA),并获布什总统签署。而在一般情况下,若要通过如此复杂的法案,上述阶段的预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行动过于仓促可能会造成一些浪费的情形发生,而有关资金甚至并未按照计划予以使用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政策制定者担心EESA可能会造成意料之外的后果,亦不无道理。
正如格林斯潘在其著作《动荡的时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中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危机中通过的监管措施,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毫无疑问,对于新一届国会而言,EESA绝不是他们最终的选择。足可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法案陆续出台。
面对如此这般的市场环境和改革迫切性,任何国家所颁布的政策都无法立刻化解这场危机所引发的每一道难题,充其量只能取得部分成果。即便如此,从制定政策到执行政策,这一切还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人们期待短期信贷逐步恢复流动、市场和货币渐趋稳定,并期待止赎率最终因房价达到某个均衡水平而回落。可惜,我们还未见到这些愿望能够成真的确凿证据。
经济观察网:监管为什么在这次危机中如此羸弱?
刘建新:从制度的角度出发,有人认为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参与度不足与监管不力。评论家谏言,如果能够加强立法和监管,且政府能够实施更严谨的监督措施,危机是可以避免的。然而也有人认为,更严格的监管只会造成更繁重的合规要求,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并削弱它们的全球竞争力。让这些人所忧虑的是,不论小型公司或大型企业,这些合规成本都将转嫁至客户,使公司面对更艰难的运营环境。
1 | 2 |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沪指跌破3200点 短期注意风险 | 2009-08-12
- · 银监会祭出政策组合拳 | 2009-08-08
- · 【西书窗:我们信仰美联储】 | 2009-08-07
- · 高善文:未来风险是微调变超调 | 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