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中彬 正当各路资金和人马如潮水般涌入创投领域时,已经有人悄然退出,成为这个火热市场中罕见的“休息者”。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刘晶立 (化名)的生活开始逐渐从之前高速运转的状态缓和下来,如今他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作为一只小型创投基金的管理人员,他开始对基金的投资“心不在焉”了。刘晶立现在专心关注起了艺术品,对即将到来的秋拍市场充满期待。
这成为火爆的创投市场一个警惕的信号。非正规化运作和议价能力的悬殊使得一些中小型基金在投资上困难重重,而创投机构的两极分化趋势已经逐步显现出初步的脉络。
休息者
“现在新的投资基本上处于暂停状态。”刘晶立说,他的基金已经正式进入了休息期。他本人除了继续从事原有的业务外,开始将一些精力分配到发掘其他投资机会上。
一年以前,刘晶立是上海一家小型咨询公司的负责人,专门提供投资咨询类服务,在咨询业务开拓过程中也接触了一些创投项目,并逐渐感受到了创投领域的热度。他和几个朋友凑钱设立了一只数千万的小型基金,也冀望于能在大潮涌动的创投领域里分得一杯羹。
现在看来,他们当初的愿景仍然是非常完美的。当初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景,他通过自己的业务渠道,能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发掘出有投资价值的项目资源,有合适的项目再考虑加以投资。从2008年底至今,他们总共投资了三家企业,全部为跟投,投资额最高的项目仅仅只有800万元。
“当时项目状况还比较好,有比较有较大的选择权,因为我们都是为被投资的企业提供过服务的,和企业老板沟通的时候也能比较顺畅。”刘晶立说,之前的投资进展得还比较顺利,过程中不会有过多的谈判和博弈。“最开始的时候入股价格是5倍市盈率,最多的一个则是7倍市盈率入股。”
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金的投资进程变得并不顺利,一个原因是受制于项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的匮乏。他坦言,现在优质企业都对战略投资者的条件要求非常苛刻,企业更希望是顶尖投资机构或者有硬关系的投资人,而他们基金的资金仍然是以个人账户的形式存在,监管层对股权投资的政策规范信号日益强烈,让企业对此心有余悸,以前能够通过业务关系结识的企业开始对他们的资金表现出了冷淡的态度。
另一个让他们心灰意冷的原因则是投资价格的高企。“企业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优质的企业可能每天都有基金找他们拜访,企业屁股翘到天上去了。”刘晶立感叹。之前有个上海的餐饮企业欲引进风投,但最终敲定的入股价格达到了15倍市盈率的价格,他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放弃了跟投的机会。
他们的基金也慢慢地停止了新项目的投资,在他看来,现在应该是个考虑休息的时间。“资金都是朋友凑的,朋友也都理解这种状况,所以也赞成我们先停一停的想法。”
1 | 2 |
- 同一项目20家争抢 创投泡沫再现 2010-07-17
- 科技部牵头 200亿创投基金专注农业 2010-06-29
- IDG创投熊晓鸽欲创高交会创业基金 2010-06-22
- 千亿游资待字闺中 外资机构温州寻金 2010-05-19
- 投资项目占五成 VC重新集结TMT 201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