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专家激辩货币政策 从紧或成方向
李晓丹
2011-02-11 10:21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2月9日的央行加息不少人理解为此举表明央行对通胀的担忧,但这是否真的意味着央行会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在本轮通胀与加息的博弈中,货币政策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加息是否出于无奈? 

不少人将本次央行加息解读为,近期物价上涨过快引起通胀担忧。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坦言:“央行的调控目标一直都是抑制通胀,与2007年和2008年的物价上涨相比,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也就是说在供需不变的情况下,货币超发导致物价上涨,同时工资的上涨、国际流动性充裕带动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些都是当前物价上涨的因素。” 

左小蕾认为,从目前来看,央行加息的做法是正确的,除了收紧加息,央行从去年开始就加强了资本流入管理,同时地产调控力度加大。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的就是加强对民间投资资金的疏导,这些举措的效果还要看推动的力度。所以,政策调控效果还有待观察,这期间要关注新增因素,比如国际流动性变化。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也对加息持肯定观点,他认为,构成加息的四大原因是:经济增长依然强劲、1 月 CPI 可能再创新高(预计在 5.3%左右)、房地产价格环比继续上涨、政策对稳定物价高度重视。  

鲁政委在报告中指出,“不仅如此,在农历新年假期, 国际上相继传出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加大的消息:国际铜价突破历史新高、原油价格持续徘徊在 100 美元/桶附近(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破 100 美元)、联合国粮农组织监测的国际粮食价格指数也突破历史新高。 所有这些因素,最终促成了本次加息。”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指出,“为了解决负利率过大会扭曲经济体的资源配置这一矛盾,央行仍然启用了价格型工具。由于未来一年都将接受 4%左右的通胀水平,因此未来利率仍然有上调的空间。” 

“不管是采用价格型工具还是采用数量型工具,都很难解决当前经济体所面临的既要维系较高经济增速,又要平抑物价上涨压力之间的矛盾。” 

潘向东认为,在发达经济体没有启动加息的情况下,国内启动加息会使利差扩大,这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短期内国际热钱的流入将会加大,加剧国内流动性的富余,这会推升国内经济的活跃,能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  

货币政策紧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主任范建军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就不会很大,预计2011年全年物价总体走势为“前高后低”。“受翘尾因素影响,上半年,CPI月同比涨幅总体会维持在4%左右的高位;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的减弱,CPI会逐月下滑。预计全年CPI累计涨幅3.5%-4.0%。所以从总体看,通胀压力不大。” 

范建军同时强调,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不等于紧缩,加息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抑制投资和通胀,而是要尽快扭转居民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状态。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从实体经济来看,收紧流动性已经显现效果,1月份PMI为52.9%,较去年12月下降1.0个百分点,这是PMI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回落,这与工业生产环比趋势走势一致,预计未来工业生产将继续下滑。 

“ 去年10月份之后,由于CPI的加速上升,终于使央行下决心加大紧缩力度。迄今为止,已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同时,央行还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李迅雷认为,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就有望放松,原因是持续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的叠加效应将显现出来。 

而加息也使地方政府面临更大压力,李迅雷曾在文章中提出,“加息增大地方政府双重负荷,未来加息幅度也取决于地方政府忍受力:一重压力是地方融资平台偿付成本不断提高,地方政府融资规模至少7万亿,估计不少地方每年还本付息额要超过财政收入的一半;另一重是直接打击现有的土地财政模式,使得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因为,央行在加息时必须博弈地方政府的忍受力。”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