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还无法将目前的经济周期定义为通胀,因为现阶段是需求不足的物价上涨。”2月19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1年年会上表示。
李扬认为有四种因素导致物价上涨。诸如市场结构、国际传播、成本推动、类金融化。前者市场结构方面,需要从微观现象到宏观经济逐一去分析,包括解构微观市场,需具体到参与者如何、交易合约等细节;而类金融化方面,是指金融资本的广泛进入——过多的货币去追逐市场却不是出于真实需求,结果造成商品价格的暴涨暴跌。
至于如何定义目前的经济周期,似乎李扬还在寻求新金融理论框架下的答案。
“现在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货币政策调控与效果并不统一。”对照50人论坛年会主题——“‘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几个重大问题”,李扬说;他总结,关键在于中国整个经济状态较从前大不相同,有很多新现象、新问题都需要学界去发现、去研究;而不应用固有思维模式去思考、判断或下定义。
二十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龙永图亦表示,不能用多年前的思维模式去看中国的外贸形式。“出口多并不是‘坏孩子’。”他说。在其看来,减少出口不是主要目标,因为低端产品出口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目前出口商品中有不少含金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口。
龙永图建议,不妨将“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调换为两架马车,即投资与需求,而需求理应包括国内与国外。
某种意义上,2011年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就像一场颇具“头脑风暴”的思想盛宴,在下午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中,有24位演讲嘉宾。这些堪称国内一流学术水平的专家围绕“十二五”开局的关键问题各抒已见,但着力点大多落在“通胀、人口拐点、资源、比较优势丧失、改革与市场机制倒退”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中国的问题在于未富先老,2010年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8.3%,而世界水平为7.5%,远超国际水平;但中国参照对象又可能是高收入国家,如此或许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因为在全球化中获得较大收益的是通常是两头,一端是富裕国家,另一端是穷国(具备比较优势),处于中间的国家将会吃亏,其在全球化进程中获益最少。
“而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等失去比较优势的诸多挑战,不容乐观。”蔡昉说。
高盛集团投资银行部哈继铭说,面对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人口拐点已到等多重因素,或许应考虑放开市场,诸如打造国际版,包括银行资产证券化,以满足境外投资者的需求;还有是构建涵盖养老公寓在内的养老产业链。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则指出,“十二五”要想开好局起好步,需要宏观经济在资源和环境上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今没有转变好,各种矛盾已到一个临界点。他说,宏观经济政策应有个比较宽松环境,不过,并非货币宽松,而是资源和环境的宽松。
“应调整‘十二五’投资计划,因为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已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吴敬琏说。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考虑的是“十二五”期间国有股权民营化的问题。他说,权力应下放至社会、消费层面。而所有权、决策权的下放可以通过民间消费反映出来。
通过调研,陈志武发现,国有体制框架下,财富效应会受到抑制,因为国有经济国家只有一个渠道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担心,目前政策环境下,是在倒逼市场机制的退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对外,中国正面临国际形势的复杂化,需深层次的研究对外开放;对内,需推进新形式的改革,因为没有改革就没有增长动力。
在李稻葵看来,这种具中国特色的新式改革需要顶层设计;而此轮改革更要从基层做起,利用基层的力量。“当然,也不排除过渡性的政策安排。”他说。
- 【市场观察】收评:先抑后扬有玄机 下周临变盘时间窗 2011-04-15
- 董先安:数据反弹不改放缓趋势 2011-04-15
- 稳物价为何非公有制企业当“垫背”? 2011-04-14
- 【数据预测】3月CPI将破5 紧缩政策短期难松 2011-04-14
- 深圳前海四项税收优惠政策获批 企业所得税为15%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