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盲目推高股市孕育风险(2)
但是中国的初级市场隐藏着另一个风险。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吸收和理解上存在极大的误区。资本市场对今年第一次利率调整作出极不合理的反应。央行3月17日宣布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利率上调27个基点,其他短期利率相应上调。3月19日,调息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股票市场上涨2.8%,而且主要是金融类股票,特别是银行类股票引领了上涨,这是很不正常的。
4月29日,是央行第七次连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这次调整的时间选择,完全可以安排在五一长假以后,选择在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前,应有一个非常规的冲击效应。4月30日,香港市场在这一信息的冲击下,正常下调了1.7%。但是A股市场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再次不跌反升,演绎了一幕“无知无畏”的搏杀大戏。
存款准备金率提升是货币紧缩的政策,有回收流动性的作用,利率的提升首先影响资金价格和资金成本,进而影响投资收益,最后通过调整整体投资规模影响总体宏观经济的增长水平。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泡沫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无疑是从资金成本提升和货币供应总量的紧缩的角度强化对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的治理。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全面解读这些政策的运行机制,正确判断市场趋势,防范资产价格积累的风险。因为中国付不起日本那样十年经济停滞的惨重代价。
市场失控与政策决心
存款准备金率提升是一次性收回一定数量的货币,被称作“重磅炸弹”,但是“实际”的影响还是有时间滞后的。利率提升对经济的“实际影响”更是不会在利率调整后立即显现。市场的正常反应,应该是通过提前调整投资策略,尽量使投资行为与政策调整发出的信号保持一致,市场应该表现出相应的调整和波动。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误读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甚至演变成“不予理睬”,“我行我素”的不正常的市场反应。
日本当年也曾经有过股票天天涨的狂欢,纳斯达克也有过指数天天攀升的奇迹,但是股市没有神话,日本股市从4万点最后跌至8000点,;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至1000点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天天涨”涨的绝不是价值,累积的是资产价格的泡沫风险。需特别留意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收益”是相互持股,推高股价后的相互交叉贡献的“投资收益”,这种建筑在资金堆砌之上的“收益”有很大的泡沫成份,短期股市被推得越高,风险积累越大,泡沫破灭跌幅也越深,最危险的是,股市泡沫破灭可能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 救灾为重 三大利好政策或推迟出台 | 2008-05-27
- 两主因促成今日大跌 | 2008-05-26
- 华尔街旧梦照中国 | 2008-05-26
- 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 | 2008-05-21
- 沪指击穿3400点,恐慌情绪波及股市 | 200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