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久违的成交量又回来了,这无疑要归功于场外资金的源源涌入。
短短两周,沪深A股的成交量放大了一倍,回到“4·19”暴跌前水平。与场内存量资金相比,“场外资金的进入所代表的意义非比寻常。”世纪证券资深分析师张毅判断,早在7月初,场外资金就已经开始逐渐流入,目前规模已数百亿。
本报了解到,境外热钱、游资及部分产业资本是最为主要的三类进入A股的资金,入场途径大部分是通过券商资产管理、私募和信托产品等等。
券商资管规模猛增
“很快又有一个温州老板的8000万会到账。”南方某券商资产管理部副总近日告诉本报,最近一段时间,成为他们公司资管客户的企业或者大户比之前明显增多,“几乎是两个月前的10倍。”
根据全景网的部分数据显示,7月中旬至今,A股市场净流入资金近千亿。“最近上证综指的‘7连阳’是很久没有看到过的了。”东海证券分析师王凡表示,“市场人气已经被大面积地激活,赚钱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场外资金涌入市场。”
行情显示,在近10个交易日里,上证综指收出了9根阳线。与此同时,成交量也同步持续放大。7月底的两个交易日,上海市场成交金额始终维持在1200亿元以上,7月29日更是创出1331亿元的巨量。
7月28日,国内第一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开业,“我相信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时机。”东方证券董事长潘鑫军认为,相对低位的市场估值为券商资管业务的开展带来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实际上,本报从多家券商资产管理部获悉,近一段时间以来,券商定向业务规模的增长都相当惊人。
“相比集合理财产品,定向业务只要获得资格,就不需要再逐个上报,加上现在都是一些大资金来签单,所以短期间内券商资管的定向业务爆发出来。”上述券商资管部副总解释了定向业务迅猛增长的原因。
而据这位券商资管部副总在业内的了解,具有资管资格的券商在7月份资管业务总体规模的增长很可能超过了100亿元,这对于总体规模仅为千亿元左右的券商资管而言已是相当惊人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超过百亿的资金应该都已经进场了。”该副总称。
三类资金进场
本报了解到,新近成为券商资管规模增长的资金来源有不少是产业资本。“江浙一带的私企老板个人资金、一些出口型企业的闲置资金,这些都是近期通过券商资管进入股市的主要资金来源。”国信证券资产管理部的一位人士称,虽然数量有限,但部分产业资本的确在向股市转移。
而除了产业资本之外,境外热钱和游资也是此轮进入股市的场外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它们的规模不容易把握,进入途径也很多”。据张毅了解,包括信托产品、私募基金在内的许多渠道并不公开数据,因此不易掌握场外资金流进A股的具体数量,但从7月份股市资金流向的监控情况来判断,场外资金可能达到数百亿的规模。
“在6月底之前,出于博取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相当规模的境外热钱流入到中国内地,不过当时股市和楼市都不能成为这些热钱的承载,所以债券基金十分火爆。但7月份情况开始变化,许多热钱赎回债券基金转而申购股票基金,甚至直接买进A股。”某外资银行中国首席代表透露,经过数轮下跌之后的A股已经显露出一定投资价值,“热钱显然不会错过机会。”
而游走于大宗商品、房市及楼市的资金也在同期进入A股。据本报了解,温州一些曾炒作大蒜等农产品的资金近期也在逐渐向股市转移。
在杭州,一家曾大量投资于房产的投资公司近日将接近亿元的资金投入A股。该公司总经理告诉本报,“我们觉得现在是买股票的时候了,不管这轮行情能走多高,但至少最近的几个月没问题,够我们操作一把的了。”
不过,市场人士对于场外资金的逐渐进场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股市的未来尚存争议。
“看最近的盘口可以发现,市场换手率非常高,热点也并不持续。”广发证券分析师王小平指出,成交量明显放大一方面说明场外资金逐渐进场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前期2600点区域平台大量筹码的解套需求,而这也意味着市场的分歧。
但潘鑫军告诉本报,“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经比4月份好很多,而且成交量的快速放大也说明市场的信心在恢复,至少在创业板满一周年之前,股市不会有大问题。”
- 央行两月来来首度资金净回笼 2010-07-22
- “险资不动产投资”仍在走程序 年金有望介入公租房 2010-07-21
- 地方融资平台腾挪术 2010-07-20
- 【早评】新一轮产业转移热潮正汹涌而来 2010-07-20
- 券商密谋“打压”保险股 寿险预定利率改革适应症显像 201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