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解禁“满月”:减持规模尚未影响A股
李勇
2010-12-02 08:01
订阅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李勇 肩负着扶持中小企业,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重任的创业板在深交所上市已经一年有余,在这一年中创业板由首批的28家扩容到现在的141家。

然而,极速扩容的背后,对创业板估值、价值扭曲及造富等现象的批评也接踵而至。最受市场关注的创业板11月份解禁潮已经过去,梳理过去的一个月创业板股东减持的情况,也许会对这个市场有新的理解和启示。

                             个股减持较突出

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要求,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所以大宗交易的主要卖家是解禁股股东,交易股份主要是股改限售股和IPO限售股。

记者通过统计深交所网站公布的创业板大宗交易信息发现,在11月份,创业板公司中有通过大宗交易平台遭减持的总计有19家,减持股票为9381万股,减持金额为25.7亿元。

事实上,在11月份,创业板公司的减持规模相对于整个A股市场来说并不算高。据《证券时报》数据部统计, 11月A股大宗交易成交240亿元,成交股数26.3亿股,均创大宗交易市场开办以来的天量。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创业板整体规模较小,所以虽然其减持规模对于A股总体影响不大,但对创业板市场会产生影响。

记者进一步分析上述19家公司的大宗交易信息发现,这些大宗交易总共有125笔,但发生大宗交易的公司则比较集中。其中吉峰农机、中元华电、华谊兄弟、上海佳豪等四家公司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笔数均超过10次。吉峰农机发生大宗交易的次数最多为21家,不过华谊兄弟的交易规模则最为大,达到3.7亿元。此前,华谊兄弟股东马云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00万股,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

有市场人士认为,之所以在11月份创业板解禁股股东减持规模不大,与近期市场的持续震荡有一定关系,一部分人持股观望,等待最佳出手时机。

                                   启示

在11月的解禁潮中,市场把主要目光投向创业板,是因为首批首发股东限售股解禁,且以创投公司、高管以及其他非控股股东的持股为主,持股成本相当低廉,股东的“一夜暴富”被投资者广为诟病。

不过在中原证券分析师刘锋看来,解禁这样的流通机制对于创业板是一个好事。“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他们赚钱了嘛。”刘锋笑言。他认为,创业板的解禁,为最初的风险投资者提供了退出通道,也使企业的融资达到了目的,很好的符合了创业板最初的运作预期。

此前,渤海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创业板高估值、频繁的高官流动,市场应该给予更宽容的心态,毕竟这个市场出生不久,需要一步步的成长和规范。

不过,从11月的解禁来分析,市场还是给予了投资者一些启示。刘锋分析说,事实上,对一只个股最了解的还是他们的原始股东,而原始股东的减持或增持则代表了股东个人对于公司的一些看法,他建议投资者关注股东减持的原因,“内部人对公司的看法值得借鉴。”刘锋说。

刘锋认为,随着创业板的发展和扩容,困扰创业板的一些问题可以得到逐步解决。如高市盈率的问题,他认为,如果创业板极速扩容,那么对于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来说就不是一个稀缺资源,投资者的热捧程度会下降,使公司本身回归其价值基本面。

在未来公司融资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会有更多公司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刘锋建议投资者应该理性投资,在时间上往后面等,“上市公司越多,竞争越大,估值越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刘锋表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