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芸 虽然中国A股成为了2010年全球股市表现倒数的市场之一,但中国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能力却令人感叹: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企业2010年在全球范围融资规模与2009年相比翻番,占全球IPO市场规模近4成;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企业美国IPO创历史记录。
虽然总体来说中国企业IPO的个案和总量都有很大增长,但是平均单个IPO融资的额度却有显著下降,纽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扬戈指出,在国企上市潮结束之后,目前中国上市企业的规模普遍缩小。
井喷
根据国际投行数据供应商Dealogic 提供的数据,中国去年共发生471起IPO,融资规模大1044亿美元,而全球IPO市场的规模为1438起共2802亿美元,中国占据全球IPO市场总量的37.3%。中国IPO融资总量与2009年相比翻番,但与2009年185起IPO共融资506亿美元相比,企业每笔融资的规模有着显著的减小。
“今年IPO的个数多了,企业平均规模更小了。”扬戈说,从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来看,2010年,中国公司在美IPO数量超过了2007年,成为IPO个数最多的一年,34个IPO总共募集资金36亿美元;按照2010年12月22日收盘价 计算,总市值为246.5亿美元。
“今年数字对比是超过了2007年,但从融资金额来讲,今年是2007年的融资金额的一半,2007年中国企业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两家交易所融资金额共65亿美元左右,今年是37亿,只相当于一半。”扬戈说。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代表市场为美国,扬戈将中国去美国上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到2000年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在此间赴美;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科技公司去美国上市;而2005年底无锡尚德上市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代表着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第三阶段。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表现出强烈的第三阶段特色,一是上市企业所在的行业多样化;二是上市企业全都是民营企业。”扬戈分析。
选择
2010年中国企业上市井喷,是典型的“两条腿走路”,即国内和海外上市潮比肩共涌,而究竟选择国内还是海外上市,首次成为许多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扬戈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和海外IPO的利弊,指出在国内上市,过程较长,政策不确定性高,时间不可控,但估值一般相对较高,而海外上市过程取决于市场,无政策因素,时间可控,因为估值基准不同,对于高成长性企业较为有利。
从上市成本上来讲,国内上市隐性成本高,维护成本低,海外上市无隐性成本,但维护成本较高。
“企业需要做一道选择题,是选择在国内等待3、5年获得相对较高的估值,还是迅速在海外上市融资,抓住行业飞速发展的时间窗口。”扬戈说。
研究机构复兴资本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以来,中国公司占据了美国IPO市场的35%。中国公司IPO的平均回报率为30%,高于IPO市场大约19%的回报率。
2010年赴美上市的全部34家公司里,上市首日上涨和下跌各占68 % 及32%。在纽交所上市的优酷网上市首日股价上涨161%,创下了2005年百度上市之后,全美国IPO市场5年以来的首日涨幅最高记录。今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最后两家中国公司则先后成为3年以来全美国IPO市场首日下跌幅度最大的IPO。
买壳问题多
近期有外媒报道一些中国企业对在海外上市“感到后悔”,纷纷进行私有化并准备重新在国内上市,而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后遭到群体诉讼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当地企业,纽交所北京首席代表扬戈指出,买壳上市的企业较容易在后市表现不好,也容易遭到诉讼,IPO才是企业海外上市的阳光大道。
近期,哈尔滨泰富电气有限公司、傅氏国际公司、上海康鹏化学有限公司和同济堂药业等在美上市的企业纷纷提出将公司私有化,而市场猜测他们希望在私有化后重新回到内地或香港上市。
“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有表现好的企业,也有表现不好的企业。”扬戈说,“但凡企业后悔,一般来讲,都是说因为在这个市场上表现不好,而表现不好的话,有很多的原因,有的原因是自身企业的问题,很多企业因为它自己本身不是IPO的企业,而是买壳上市的企业,而投资者对于买壳上市企业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的,所以买壳上市的企业很难有一个良好的表现。所以这些企业想要退市或者私有化。”
扬戈指出,多年来,从买壳上市的途径走向成功的公司凤毛麟角,即使可以转板成功,大型基金、长期投资者还是对这种公司敬而远之,股票流通性差,增发融资非常困难,公司估值也大有折扣,再加上美国证监会对此类中国公司进行大规模全面调查,诉讼率大涨股价大跌,造成许多公司退市,“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还是要走IPO的阳光大道。”
- 国新办《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摘要 2011-04-12
- 香港首只人民币IPO今日招股 2011-04-11
- IPO香港破题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2011-04-11
- 广发行更名备战IPO 承销商“选秀”在即 2011-04-08
- 证监会披露胜景山河二次上会被否原因 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