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板开板为时间点,不难发现上市的公司中都隐藏着PE/VC的身影,而通过上市,PE已经实现了高达10倍的回报。
10倍回报
如果对近期拟上市的公司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这些公司的股东名单中,往往都会出现投资公司(基金)的名字,从这里就能发现PE/VC的身影。
根据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2010年上市的476家中国企业中,221家企业具有创投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融资总计395.1亿美元,平均背后有2家PE/VC机构支持。相比而言,PE/VC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占绝对优势。其中海外资本市场上市72家,融资128.6亿美元;境内市场149家上市,融资266.5亿美元。
事实上,PE/VC出现在拟上市公司中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全民PE热也变成了众人皆知的事实,但寻找这种热火朝天局面背后的根本推动力,无疑还是会归结到“高额回报”之上。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创业板的列车轰然启动,现在已经有184家驶入了快车道。事实上,在创业板不断为市场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创业板的财富效应也吸引着各界的眼球。
尤其是随着创业板的稳定发展以及PE/VC机构的日益活跃,创业板市场已成为PE/VC退出的重要渠道,而在创业板公司,由于创业板的高市盈率与市场估值影响,财富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
沃森生物、乐普医疗、碧水源等这些牛股都曾经轰动一时,尤其是其未来的成长性吸引着投资者的眼球,股价或阶段性走势表现异常突出。而在这些牛股背后,几乎都有数家PE/VC机构潜伏其中,获得的回报非常可观。
可以来算一笔非常简单的账。
截至2月28日,已经上市的184家创业板公司中,其中有101家公司有PE/VC支持,而若仅以这些公司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由PE/VC持有的股权对应的市值达到了442亿元;而实际上,这部分股权的原始投资金额只有40亿元。简单估算,意味PE/VC熬到上市时,就已经实现了10倍的回报,尽管还只是账面回报,但已经能够窥视出了PE/VC在境内资本市场中的利益动机了。
如果从单笔回报来看,上市首日回报倍数最高的,来自北京数码视讯(300079.SZ)为启迪创投创造的158倍投资回报。2000年,启迪创投以200万元的投资额入股数码视讯,而这笔投资在该公司实现上市首日已经变成了3.2亿元市值,增值幅度十分惊人。广州科技创投、深港产学研创投两家创投业分别以国民技术、阳普医疗取得了100和83倍的上市首日回报。
尽管境外市场的整体估值要低于内地市场,但境外资本市场也为PE/VC带来了足够的回报,诸如去年实现上市的当当网、优酷网都为投资人带来了数十倍的回报,甚至有的投资人获得了超过百倍的回报。
复制性悬疑
企业家、企业和PE,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链条,打通了民间资本活水流入的通道。资本与产业结合的魅力是巨大的,当PE/VC投资遍地开花创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曾经其他行业的光芒都被掩盖,更多的有识之士,更多的越来越多的行业精英和社会资本都不禁涌向了这片热土,民间富庶之地如江浙广东等地,动辄数亿规模基金募集的消息时有传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有不断出现的投资神话,让各路资金对PE/VC充满了顶礼膜拜之情,但这些比比皆是的案例是否真具有很强的复制性?
今年年初,华锐风电登陆A股市场,又引起了一阵骚动,原因是华锐风电(601558.SH)创造了A股主板史上最高的发行价。这个令人咂舌的发行价格还同时造就了一个神话:在华锐风电背后的众多PE/VC轻松地获得数百倍的收益。尉文渊和阚治东等人掌管的投资机构投资五年获得了超过500倍的回报,而新天域资本在进入不到三年时间后也斩获了逾145倍的高额回报!
对此,阚治东则对记者感叹,这笔投资看似风光其实历尽艰险,“一将功成万骨枯”。事实上,除了当时逆市投资冒着巨大风险外,后期其所持有的股权也受到了各路资金的争抢,并一度“岌岌可危”。不少业内人士也评价称这种也兼具运气色彩的案例并不容易出现。
曾在创业板元年大出风头的本土创投机构达晨投资,很多人只看到了它在创业板推出后的光彩,却没有看到在此之前近十年事件的煎熬历程。
一位业内人士称,投资更需“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经济发展大势依旧在延续,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都已经和几年前大不相同。
“就拿估值来说,传统产业以前5倍就能拿到,07年时可能需要10倍,到现在要20倍市盈率了,你投还是不投?”上述业内人士说,尽管许多PE复制到了股权投资通用的投资和退出模式,愿意慷慨以20倍市盈率甚至更高的价格投资的机构并不是少数,但诸如华锐风电、沃森生物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否都能复制?
- 欧洲PE样本泰丰资本 另类中国路 2011-04-15
- PE发展需要适度监管 2011-04-08
- 4新股今日上市 创业板满200家 2011-04-07
- 【快公司观察】铁汉生态短期业绩增长可期 2011-03-31
- 旨在PE融资 海航集团再度携手汉鼎亚太基金 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