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意人

新望2015-06-15 18:37


新望/文

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讲述了三十多个有关中国商人与世界市场的故事,片中的人物身份千差万别,从事的事业跨越了各个领域,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通过或大或小的生意与世界相处。纪录片试图从生意的角度诠释中国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它从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角度,通过许多个人的关于生意故事,用最真实的商人的生活,反映着中国的变化。

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个话题本身其实十分宏大,这当中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但是这个片子突破性地摆脱了对这一主题的政治化,通过普通中国生意人的生活来呈现这一过程,让这个看似遥远的主题更富有人情味。因为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观看。这部纪录片用三十多个小故事来呈现一个大主题,每一个故事都各自独立,每一集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观看,非常符合现在人们碎片化接收信息的习惯。这部片子也继承央视精确、专业大制作的优良传统,这些故事发生在全世界不同的十多个国家里,摄制组在全球范围内追寻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可以说除主题之外,这部片子本身也是一部宏大的制作。

这部片子里有许多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代表中国生意人观念变化、中国社会变化的例子。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海外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的当下,毋庸置疑,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中国制造”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一直在世界上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纪录片讲述了华坚集团这家鞋业制造企业如何在全球化席卷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将工厂开到遥远的非洲埃塞俄比亚,运用当地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面对文化差异,这样的中国企业一方面适应着新环境,另一方面也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观念。华坚的例子很好的体现了如今“中国制造”不再是一个完全依赖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标志,也意味着一种更加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中国和世界再这样的碰撞中互相融合、改变,传统的“中国制造”就这样换一种方式逐步走向全球化。

同样是“中国制造”,网商朱定定的例子,则更多的体现了中国商人如何通过网络化,与全世界的客户打着交道。网络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素未谋面的客户能够通过网络向朱定定下订单。纪录片讲述了了为了能够及时完成一批来自陌生的法国马赛客人定制的鞋子,朱定定回到老家,寻找农村妇女帮他加工鞋子上的配饰。在片中,朱定定曾说一次成功完成的订单,将是客户对于他信任的开端。这细节体现的是网络化带给生意的改变,也体现了网络时代下商人所需具有的一种领先的生意观念。

在这部纪录片所讲述的故事里,“中国制造”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

当中国生意走向世界,不同的文化必然会产生碰撞。一方面,传统观念与外来观念难以调和。如同片中所说,泰州木雕一度衰微,拜全球市场所赐,古老的雕刻工坊重新被振兴,但是也面临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韩国商人希望定制的佛像长得像韩国人,日本客户对细节细致的要求……手工艺人一方面希望坚守古老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市场有所屈服。纪录片的镜头下,故事的叙述通过手艺人的一锤一凿,呈现的是市场规则的潜移默化之下,古老的产业正如何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使得中国元素越来越成为中国与世界的生意中的重要组成。片中无处不体现着这种融合。从中国商人向美国生产商定制的龙形摩托车,到中国超模在国际T台上的初展头角;从来到景德镇寻找瓷器文化根源的国外艺术家,到国产动漫的生根发芽;从中国式企业精神如何改变海外劳动者的工作观念,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劳动者为何愿意加入中国企业……通过这些微观的故事,纪录片立体地展现了全球贸易中,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偏远的山村、普通的家庭甚至平凡的个人,都有可能正在参与着或者影响着国际贸易。纪录片用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阐释着如何通过生意,普通的中国人们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中国逐渐成为“亚洲的脸,the face of Asia.”

片子的一开头就提到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做生意是人们生来具有的一种癖好”,实际上,更为准确地说,人类为了生存,交换是一个必需的行为。有了物质生产的同时,人们就产生了分工合作,有分工必然就有交换,所以交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交换的幅度、频率、交易成本的大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所谓市场经济,也可以叫商品经济,其本质就是交换经济。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交易的场所,市就是做生意,是交换、买卖。市场经济就是做生意的经济。市场经济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形态来代替市场经济。与全世界做生意,实际上是一种对市场经济的扩大,是交易场所的扩大,是一个扁平化的市场,是一个地球村的市场。

目前,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和中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形势,通过纪录片来表现这一全新的形势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传播手段,但从目前电视屏幕上呈现的节目数量和质量来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发掘空间,由于纪录片制作周期长等特性的限制,本片在最新案例的发现和跟踪方面,也留有一定的遗憾。

以中国生意人进入印巴走廊寻找商机为例子。当前,我们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国人开始大规模的走出去,在更广泛的欧亚腹地展开交易和合作,这里面我们其实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应该有更多的片子对这方面的案例题材进行发掘,,比如中铁建在沙特的麦加轻轨铁路项目亏损41个亿,这当中涉及政治、宗教、文化的冲突,这样的案例其实很有探讨的价值,也更具有代表性。片子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关于他们如何参与到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当中,在这些方面,还有大量的内容有待开发。

关于中国的国际贸易,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内关系协定(TPP)的建立是一个十分热点的话题,这个协定的建立对我国国际贸易一定有着巨大的影响。TPP其中一条十分核心的内容是关税减免,但是中国并不在TPP成员国之内。我前一段时间去浙江杭州桐庐一带与当地企业家交流,当地的许多制造业厂商负责人担忧如果TPP一旦实行,中国与环太平洋领域国家的生意就会面临全新的局面。我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利润基本都在5%以下,这些年来,受环保成本的提升,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以及外汇成本的提升,本来很薄的利润遭到了很大侵蚀。因为TPP规定所有成员国家一律免税,东南沿海企业家们,会在TPP实施之后,大规模把工厂迁到越南柬埔寨等TPP成员国家,一位做服装的企业家初步估算,如果他的工厂搬迁到TPP成员国家,它的成本将有30%左右的下降。类似这样一些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态势,格局,也希望在未来的纪录片中有所关注。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与全世界做生意》策划人)

 

新望,1964年生,甘肃靖远县人。曾任兰州大学助理研究员,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党校高级讲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改革》杂志主编。获得过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现任《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