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迫宝钢签城下之盟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晓晓 余德 6月23日,盛夏,海南省三亚市,酷暑难当。中国方面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 (RioTintoGroup,简称“力拓”)今年铁矿石涨价的最后谈判,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一天,离力拓与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简称“必和必拓”),这澳洲“两拓”的“最后通牒”仅剩6天时间。首席谈判代表丁守虎率领的铁矿石谈判“宝钢队”在这“最后时刻”终于和力拓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力拓的PB粉矿、杨迪粉矿和PB块矿将在 20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
这创下了铁矿石谈判历史上的最高涨幅,也使铁矿石谈判首度在亚洲市场首次出现了两种长期协议价(澳洲价和巴西价)。国内一些钢铁行业的人士认为,中钢协先期几番努力,最终还是未化作谈判利器。力拓运用引导舆论风向的极高技巧,一直占据着谈判的主动地位,化解了与己的不利因素。
这已经与宝钢起初的谈判底线——涨价30%——相去甚远。但宝钢股份一位内部人士却认为:“双方各胜半分,这是一个折衷的结果。”
谈判新策略
46岁的丁守虎是宝钢集团原料采购中心原料一部总经理、宝钢国际煤炭贸易部总经理,他去年下半年接替了刘永顺出任与力拓谈判的首席代表。
刘永顺,香港亚太资源有限公司CEO,过去两年来他一直担任中方铁矿石谈判前任首席代表,代表宝钢与力拓谈判,在经历了2007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妥协的胜利”后,一直倍感疲惫和压力的刘永顺不希望2008年继续出任谈判代表。去年6月离开了宝钢。
随后谈判班组进行了改组换人,这一职位由丁守虎担当。一位知情的钢铁专家告诉记者,尽管丁守虎作为中方首席代表是第一次,但其已参加多次铁矿石谈判,对于原来铁矿石谈判情况,国际铁矿石企业的行事风格极其熟悉,并在这些企业有着广泛的人脉。他说,丁此次压力巨大,顶着国内对铁矿石不断增长的需求、国际市场铁矿石现货价格连续上涨、“两拓”开出了超过85%-90%的更高要价这样的压力去谈判的。
“供方主导,需求拉动”,这是刘永顺主导中方谈判时所得出的“八字真经”。而刘为代表的2007年中方的谈判团的策略为:首先达成一个被全球接受的价格,体现中国的定价权。
丁守虎接手后,采取了先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谈下来,再和澳大利亚的两大矿山巨头谈的战略。
多轮谈判后,丁守虎 “先下一城”,在三个月时间里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年度价格,但这只是个前奏,“两拓”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2月到5月,丁守虎班组与力拓的谈判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定价方式”的谈判。由于“两拓”“不接受巴西价格”,他们提出了海运补偿与改变定价规则两项要求:即获得更高的到岸价格,同时让长协价格更贴近市场现货价格。
这一做法将单边改变铁矿石谈判惯例,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与直接抵制。对这一点,“这一次宝钢出乎意料的强硬”,宝钢股份上述内部人士说。5月下旬、6月初,铁矿石谈判方式初定,力拓不再谋求海运补偿,搁置新定价规则,双方开始在实质价格上较劲。
但随后力拓单方面提出的85-95%的涨价不可能让中方满意,谈判出现严重分歧,澳方放出了减少长期协议价矿石供应,增加现货矿供应等消息。
深受两拓“边谈判边与新闻媒体喝咖啡”之苦的宝钢,让丁守虎和谈判团队采取 “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价格问题上争取,同时又要保证谈判不会破裂。
“如果谈判破裂,中国会选择从新的供应方获得矿石。”上述钢铁专家认为,“两拓不可能把这些矿石全通过现货卖到中国,而这将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6月中旬之后,澳方 “逼价”依旧。丁守虎一行一再重申“铁矿石企业要谋求长期利益而非一时暴利”。
就这样一直僵持到6月22日,接近谈判最后期限。23日,宝钢宣布定价结果。
但必和必拓“一仗”也不轻松多少,对丁守虎谈判团队的考验还没结束。本报多次致电丁守虎,但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数度被动
宝钢集团在接受巴西淡水河谷65%和71%涨幅时也曾表示“基本合理”,宝钢高层也曾强调,要防止在铁矿石谈判中出现“中国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价格”毕竟还是呈现了,铁矿石涨幅创下历史新高,矿企强势打破沿袭几十年的铁矿石谈判惯例,以往谈判规则瓦解。
回首今年整个谈判过程跌宕起伏:“两拓”的合并消息导致他们竞相提价;中国钢企则采取了铁矿石清港、停买澳洲铁矿石、表示强硬立场等方式予以“阻击”。但事情的发展及结果的呈现并没有按照中国钢铁业协会的预期进行。
2008年1月底,是宝钢代表中国钢企与三大铁矿石巨头(“两拓”及巴西淡水河谷)谈判的第一仗,与日本竞争对手拉开国际定价权争夺战。
“开始的态势其实对宝钢很有利,因为澳洲两拓过于强势,宝钢应将国内大型的规模需求转化为议价优势,与巴西淡水河谷展开深入谈判,双方在去年有很好的谈判基础,宝钢也曾取得国际定价首发权。”国内一家证券公司长期关注铁矿石谈判的钢铁行业分析师指出。
2月18日,宝钢仍与巴西淡水河谷在海南三亚谈判,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率先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65%和71%的定价。宝钢陷入被动,不得不超预期接受,宝钢丧失优势基础。
至于“两拓”问题,此前日本就明确表示,会观察中国谈判进程,不会贸然达成协议。1月30日,宝钢股份与必和必拓签署“与正在进行的铁矿石谈判无关”的9400万吨合同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必和必拓适时对媒体“暗示”:新签合同将“有弹性地”允许铁矿石价格反映市场状况。他们言语中表达出国际公开价格体系可能被打破的意思。
“这些消息被日本企业误读,使其急于结束谈判。”上述分析师表示。
据了解,铁矿石谈判20多年来,首发价被打破只有两次先例。这一次宝钢并没有创造第三次奇迹,“两拓”及时占据先机。
2月底,围绕 “海运费补偿”话题,“两拓”要求中国钢企接受85%-95%的涨幅,宝钢不得不再度应战。
与宝钢的“低调”、对媒体避而远之相比,经验丰富、深谙谈判技巧的“两拓”公司在提出要求之后,数次抓住关键时机向国际媒体放出有利于自己的风声。
“这是国外公司的惯用招数,宝钢在参与国际谈判时,因经验不足,往往对媒体讳之莫深,而‘两拓’则每在谈判关键点,放出真真假假的消息,大谈自己的理由,国内媒体因与宝钢沟通不畅,往往追随外电,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对我们不利。”钢铁专家徐万春表示。
3月中旬,国外媒体大肆炒作“中国操控进口许可,限制两拓现货矿入境”的传闻,营造“中国政府干预谈判,澳矿企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情角色”,舆论注意力被完全转移。3月2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否认。
5月15日,中钢协因力拓不认真履行中国合同,要求中国钢企抵制力拓现货矿。中方的施压,造成力拓的强硬回击,力拓表示中方谈判手段过激,同时表示将继续推动价格上调以反映铁矿石市场紧缺。
业内人士告知,其实,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中钢协在表面上是不能直接干涉铁矿石国际价格谈判的。而作为谈判方的宝钢集团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甚至中钢协呼吁联合抵制力拓时,宝钢也不置可否。
原本预计在今年2月份结束的谈判一直被拖延了下来,谈判在僵持中到了6月份。
6月份以来,澳大利亚到中国的海运费暴跌31.53%,创历史跌幅之最,国内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宝钢借机应对“高额海运费补偿”的机会。但此时,来自国外舆论称,“中国钢企中止从澳洲和巴西运往中国的铁矿石货盘租船业务,导致海运费暴跌”。中方被迫再次声明“中方钢厂并未联合阻击”。
“两拓”当然不会放弃这次借力的机会,随即给宝钢下最后通牒称:“若不在6月底完成谈判,接受85%-95%的涨幅,将放弃谈判,全部转为现货。”中钢协再度被动回应,称没有任何先例,在谈判达不成后供货方将货物完全走现货市场,并称做好谈判无望的准备。
中钢协同时强硬声明,“反对打破现有铁矿石谈判规则,绝对不会接受任何专门针对中国的有歧视性的中国价格,对坚持这么做的矿山企业将会受到中国钢企的抵制”。此时“两拓”对此却置若罔闻。
铁矿石全部依赖进口的宝钢,6月23日同意了力拓的涨价要求。对这一谈判结果宝钢称,“体现了双方维护传统定价机制的诚意”,“未出乎意料”、“双方都可接受的友好协商”。
但下一个谈判对手必和必拓对此还不满意,知晓谈判结果后表示:“力拓达成的价格表明运费差异得到了承认,但与市场实际情况仍有差距。”
五度败北?
2008年谈判的开始时,曾有人建议由鞍钢将接替宝钢与国际铁矿石公司谈判。后来中钢协认为,宝钢已拥有四年的谈判经验,且宝钢铁矿石全部依赖进口,更能代表中国钢企。
但一些钢铁业内人士却认为,从宝钢5次代表中国钢企参与谈判的经历来看,其并不善于打造有利气氛,利用有利局面。
2004年,宝钢首次代表中国钢企参加国际铁矿石谈判,谈判从2003年的冬天开始,在这次谈判中,首发价被日本的新日铁钢铁公司(NipponSteelCorp.)夺得,宝钢接受了这个价格,涨幅达18.6%。
2005年,巴西淡水河谷强势要求涨价110%,日本钢厂再度率先夺得71.5%的涨价协议,宝钢最终也接受了这一结果。中国钢铁企业为此多付出约200亿到300亿元人民币的进口成本。
2006年的铁矿石谈判在历经7个月后,中国价格再次遭到搁浅。 德国蒂森·克虏伯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涨价协议之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钢铁公司都先后接受了铁矿石价格再涨19%的协议。僵持下的宝钢希望能产生一个“中国单独价格”,但最终还是被迫接受了高于市场预期的19%涨幅。
这一年,业内人士曾为宝钢败北总结了五个失策之处:1.缺少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谈判目标;2.忽视了舆论的力量处处陷于被动;3.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政府干预;4.没能充分运用谈判策略缺少灵活主动;5.大势已去之后拒绝承认失败。
2007年度的铁矿石谈判,宝钢为了争夺首发权,率先在2006年12月21日就接受巴西淡水河谷9.5%的涨幅。业界认为这个涨幅接近预测上限,质疑此次谈判太过仓促草率。因为依照惯例,各方至少要谈两三轮,才会定出基准价格。而这次第一轮谈判就达成基准定价,前后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当时宝钢首席谈判代表刘永顺的解释是:“前几年的例子证明,拖得越久涨得越多。”
“在国际商业谈判上,对手经常放出真真假假的消息,试探你的反应。而宝钢则对此几乎一概沉默,不和媒体充分沟通,不善引导舆论,以至国内舆论跟着外电走,此后,再辟谣澄清也显得乏力。”一位长期跟踪铁矿石谈判的媒体人士总结到。
对于今年与力拓的谈判结果出来后,业内有人认为“传统定价机制的大框架”得以维持,避开了“运费差价补偿”字眼,值得庆幸,徐万春表示难以接受:“即便没出现这样字眼,但差价确实补上来了,传统定价机制是以满足了力拓的要求而维持。”
他进一步评论认为:“宝钢考虑到市场现实情况,无奈接受这个价格。也由此,沿袭几十年的铁矿石谈判惯例已然打破,澳矿企用自己的强势地位破坏谈判规则,这对明年和巴西的铁矿石谈判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未来就此采用‘单对单’的谈判模式。”
未来中国的铁矿石谈判代表是否依然由宝钢担任还未可知。但宝钢内部人士向本报表示,在几次谈判中宝钢也认识到对外宣传的必要性和技巧性,并由此将原先的宣传部变更为公关部。“但因人手原因,我们现在几乎只有半个人在负责新闻传递。”该位人士表示。
未来并不遥远,现在,离2009年的国际铁矿石谈判仅剩半年时间。
- 金城股份大股东停产前套现 | 2008-06-27
- 力拓迫宝钢签城下之盟 | 2008-06-27
- “矿竭城废”不符合中国国情 | 2008-06-27
- 宝钢:不锈钢业务隐患大于矿石涨价 | 2008-06-27
- 无线城市 |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