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成就未来
杨六齐
2010-09-26 11:24
订阅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主任 杨六齐/文

一、从货币财富到土地财富:浐灞的新价值观 

纵览城市发展史,自然价值始终无可替代! 

而今,这一真理已经开始得到人类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和实施。 

看看美国人的作为,近几十年里,他们对75座大城市中的69座都先后进行了滨水地带的重建和开发。无疑,美国人是聪明的。在完成了丰厚的货币财富(Money-Rich)积累后,他们已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着力弥补、修复其所遭受的损害,努力丰厚城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本,也即土地财富(Land-Rich)。 

如果说“开发—破坏—修复”是全球都在通行的一种发展方式的话,那么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建设之路无疑是伟大的,具有创历史意义的。因为,这是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截然不同道路:用“自然资本”引领“货币财富”,形成具有浐灞特色的生态财富。 

2004年9月,位于主城区东部的浐灞生态区挂牌成立,总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浐河和灞河由南往北自其间穿过。在西安“十一五”规划和西安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这块南北向带状区域被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我们耗6年之力,使浐霸道路走得更加稳固。曾几何时那片污水横流、垃圾成山、沙坑遍地的贫瘠之地已然不在,脱胎换骨后的是一座大水大绿、宜业宜居的生态新城傲然挺立。 

二、融古人智慧与现代手法,增加浐灞的土地财富 

浐、灞,是“八水绕长安”中著名的二水,环境优美,人文荟萃,史上有“浐灞之间,三辅胜地”之说,更留下千古绝唱无数。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那些美如画卷的浐灞风光于不知觉中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浐河成了西安东部的“排污渠”;500万立方米的垃圾使10余处河段变成垃圾山;过度挖沙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达6米之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甚至一度造成灞河桥垮塌、陇海线中断。 

毋庸置疑,浐灞生态区的首要任务是修复浐、灞二河,根除生态灾害。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开展浐、灞生态重建研究、湿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并编制了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从河流综合治理和全流域生态重建入手,让河流修养生息,恢复生态功能。 

生命是脆弱的,具有不可逆性。然而,生命又最善于创造奇迹——如果我们能够消除人为破坏因素,提供适当的环境诱导,大自然会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浐灞河的治理中,我们注重对自然做减法,为河流减负。这恰是源自中国古老思想的启示。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强调对自然“做减法”。如,周文王规定“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吕氏春秋》“四时之禁”、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等等。而这些周秦唐的环保思想、法律,又跟我们陕西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这方热土哺育的子民,我们希望古老文明能够在今日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和发扬。 

浐河城市段全面截污之后,河流水质显著改善;垃圾山不见了,变成了桃花潭景区和雁鸣湖千亩湖泊湿地;沙坑遍地的广运潭荒滩,停止了采沙,坑成湖、陆成洲,再遍植桃树、杏树,如今变成了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灞河水量充沛,但从秦岭到渭河的落差大,为避免河水暴涨暴落,新建了4座橡胶坝,使河水常年保持一个衡量,改善了环境,调解气候,补充了地下水。灞河入渭口的万亩湿地成为西北首批“国家湿地公园”。 

同时,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的“生态工法”,创新河道生态修复模式。在护坡植物的选择上,采用合适的本土草种进行编织,形成“生态毯”;种植芦苇、菖蒲、荷等水生植物,利用生物净化作用,增加河流自净功能;河道随弯就弯,让河水“自由奔腾”。浐灞河的综合治理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 

三、生态导向开发,以规划固定浐灞的生态格局 

以往的城市开发,常常是GDP导向开发。先建设,再配套;先破坏,再环保;先追求GDP,等环境破坏、群众抱怨了,再改善环境。我们在灞生态区的建设中,却正好相反:先恢复生态、保护好环境,再开始造城。我们称之为“生态导向开发”(EOD)。 

浐灞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修复,而新的时代又有新的建设要求。如何让浐灞的生态格局,得以长久的保留?为此,在生态区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创新性的提出“大开大合、大疏大密”的布局原则。 

大开、大疏,是给了大自然更开阔的自我循环空间,充分发挥生态的规模效应。“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大合、大密,则是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强化城市的资源共享、集中服务能力。 

浐灞生态的规划格局为“一心三翼”(核心区、北翼、南翼、东南翼)。“一心三翼”之间,以生态廊道相隔,并通过浐灞二水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沿浐灞两河四岸和沿铁路线、快速道路规划100-500米的绿带,形成生态廊道,成为将郊野新鲜空气引向城市纵深的主要通道。交通干道两侧均控制宽达30-50米的绿化带,连同滨河绿廊和防护林带一起构成网格状生态走廊;加上大片绿地、湿地为主的生态斑块和公共绿地系统,组成多层次的生态体系。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8.8平方米,绿地率达47.69%。大水大绿的局面已经形成,优美的环境成为浐灞生态区的标志。 

每个片区里,集约利用土地,紧凑发展。每个片区大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内部功能是混合的。就近工作、居住、休闲,对传统的交通压力,从源头上釜底抽薪。加大路网密度、提倡公共交通,构建快捷、高效、安全的绿色交通体系。 

四、生态恢复、文化寻根,丰富浐灞自然资本的内涵 

浐灞河的治理,关注不只是自然的水,更是文化的水。作为一个文化古都,西安的河流治理当然应该承载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不但要接通水脉,更要衔接文脉! 

杨柳依依的灞桥驿站是古代长安送别亲友之地,分手时人们折柳相赠。灞桥别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象征性场景,而“灞桥风雪”也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既有“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之说,画家也常以此为画题,如明代吴伟的名画《灞桥风雪图》。灞桥柳岸的诗意场景,在今日已经重现。 

芦苇等水生植物,除了具有水质的生物净化作用外,又有着特别的文化意义。这个季节的浐灞河畔清晨多雾,正有着《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色。流连河畔,让人恍若隔世,这才是历史的水、文化的水、让人产生“古人不见今时月”感叹的水。 

治理水脉,激活文脉,可谓一举两得。 

五、用生命赞美生态,以浐灞提升西安的自然资本 

很多人把生态简单等同于低碳。但对我们而言,生命之美,才是生态的真谛;用生命说明生态,赞美生态,才是对生态标准的最好诠释。 

我们认为,水有灵性,河有性格。水质好了,水中的鱼类丰富了起来,水岸的鸟类也跟着多起来------这些生命种类的增加,正是我们河流治理生态指标改善的最好写照。河变美了,原来人迹罕见的荒郊野外成为市民散步、骑自行车、约会、野餐、放风筝、钓鱼、烧烤等的休闲胜地,更是西安最重要的婚纱摄影外景地之一。在浐灞河两岸,许多新人将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定格于此。 

浐灞生态区,赋予了西安另一面,让这座位于西北的古城,具有了一定水城特色。她给中外人士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安印象,提升了西安的“自然资本”。 

六、从自然资本到货币财富,浐灞进入价值收获期 

国内一位知名企业的地产老总在谈他到硅谷的感受时说:“所到之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所接触到的人,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我想硅谷之所以是硅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轻松、自由、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欲。硅谷就像一个大公园,点缀其中的高科技公司就像一个个精品花园。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热爱生活,焕发创造的欲望!”的确如此!硅谷正是一个用风景激发人类思维灵感的地方。 

现代社会的许多企业依靠智力创造财富。而对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来说,风景也是生产力!美国的绿色生态建筑机构曾做过调查,证实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优美的环境,更有利于促发灵感。因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只是一种景观描述,而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 

浐灞生态区用大水大绿引来了高素质人群。“欧亚经济论坛”来了,永久会址落户在这里;2007年国际F1摩托艇大赛在浐灞举行,明年4月这里还将迎来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事。许多国内外著名企业、机构纷纷落户浐灞。2010年8月6日,位于浐灞生态区的西安金融商务区成功吸引8大重点项目入驻。当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自然资本”之后,当我们拥有了丰厚的Land-Rich之后,我们开始进入社会经济价值的收获期。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开始时把“生态区”作为一个目标,但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经过6年的研究规划探索,一个生态城市的雏形已经出现。很多方面,我们做的与别人正好相反,我们是以一种“种地”的方式在建设城市。在这里,树种的比楼建的早,鸟儿来的比人来的早,配套设施比使用者提前到位。 

今年,极端天气频繁造访,给国内的广大地区带来了多个“百年一遇”:暴雨、干旱、炎热……在许多城市中,河流成了与城市发生激烈斗争的对象。而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今年的降雨反而让浐灞完成了蓄水任务,收到了更好的生态调节效果,让水增加了我们的财富,我们真正做到了城市与河流的和谐共生。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当城市的河流生态一经形成,生命的发动机就会开动,不需要我们再对自然做出什么干预,只要保护好它,自然就会创造它自己的生命奇迹,自动完成“自然资本”的增值. 

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的启程上,我们相信,从单纯的“货币财富”关注,转向对城市“自然资本”的关注,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西安浐灞生态区简介]

华夏故都、山水之城……西安,千年古都正焕发新姿。

近年来,幸福的西安人坐拥如城墙般厚重的历史文化文明的同时,也拥有着清流浩浩、白鹭翩翩的江南水乡。这一切得益于西安城市东北部崛起的浐灞生态区。
浐灞地区得名于“长安八水”著名的“浐、灞”水系,自古水草丰美、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但是近代以来,一方面由于气候变迁,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位于城市边缘的浐河、灞河,承担着日渐沉重的城市泄洪和排污功能,生态功能逐渐弱化,浐灞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河流污染、垃圾围城、非法采沙三大生态灾害让浐灞河变得伤痕累累。
2004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广泛综合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设立了生态型城市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对河流的综合治理和流域的生态重建,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与其他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增值城市价值。
成立6年以来,浐灞生态区已建成河道一级堤防近50公里,建成橡胶坝4座、亲水城市广场18个,拥有水面17000多亩、绿化7000多亩,林地29000亩,开放雁鸣湖、桃花潭、广运潭等大型生态公园,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建成道路近百公里、跨河桥梁4座,同步修建雨污水、电力、电讯等各类管线400多公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日递增。2010年7月17日,浐灞生态区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有望成为中国中西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区, 为中西部区域加快城市生态建设进程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世界瞩目的欧亚经济论坛每两年在这里召开一次,国际顶级体育赛事F1摩托艇在这里激情上演;作为中国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和西北首批“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浐灞生态区已经成为都市型生态区的先行者和示范区,并成为“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和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办地;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浐灞生态区举办,会期178天的2011西安世园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建国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世界性展会。世园会园区总面积418公顷,水域面积188公顷,共有105个国内外城市和机构参展,预计参观游客达1200万人次。
2008年,陕西省政府提出“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浐灞生态区正在快速成为西部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2010年1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规划纲要》和《西安市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浐灞金融商务区正式命名为西安金融商务区。未来10—15年,西安金融商务区将建设成为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金融核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服务支持基地和中国西部区域金融创新试验区。
浐灞生态区以“打造都市生态区,建设生态商务城”为定位,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会展、旅游、文化、教育、房地产、创意产业及服务外包产业。
浐灞生态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发展迅速,是西安拥有最佳人居创业环境,最具活力、最能体现时尚、现代、新兴、绿色特质的区域之一,并且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一座集产业、居住、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宜居宜创业的生态型城市新区。预计到2020年,浐灞生态区将基本建成拥有人口55万,集生态、会展、商务、休闲、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成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同步推进、注重人文精神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城、商务之城、宜居之城。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