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京的世界
经济观察报 李翔/文 在王文京的内心世界中,一定有一块庞大的角落,很少为人触及。在中国商人中,他处于低调和张扬之间,个性柔和但却坚韧,总是在不动声色间悄然胜出一筹。
他是中国这三十年的一个标志性人物。1988年,他和他的伙伴苏启强创立了用友公司,而且颇有远见地将这家公司注册为“私营”,这避免了日后困扰了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用友也是中关村第一家纯粹的私营企业。
随后,这家公司先是成为全国财务软件市场的第一,然后又成为中国管理软件行业的领航者。今天,王文京开始频繁地谈论用友如何成为一家世界级的软件企业。
在谈论公司的历史时,王文京认为自己和用友出人意料地顺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友20年的历史就是一帆风顺,只是中间的很多波折,当王文京再谈起时,都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轻松打发。比如,1994年,创业伙伴苏启强决定离开用友,王文京的决定是用自己的钱将苏启强的股份全部买下;比如,王文京曾经和其他人一样,无法抗拒来自房地产市场的庞大利润的诱惑,决定涉足房地产业,最后却铩羽而归,他谈起此事时毫不避讳,但也不觉得这是多么严重的考验(他甚至对我开玩笑说,如果当时决定坚持做房地产,说不定现在公司也很大了);再比如,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有印象,王文京在谈论竞争对手时的口吻,从来都是一种淡定态度,似乎毫不在意。
即使我们认同王文京的说法,用友过去的20年出人意料地顺利,那么,我们仍然需要追问一些遗留下来的问题:为什么用友和王文京能够成为例外,既然所有的创业公司面临的问题他们都会面临——本土竞争对手的压迫式进攻、跨国公司强势进入本土市场、创业伙伴的离去、资本市场的阴晴不定、国内国际商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
再者,对于个人而言,在20年的商业生涯中,他的内心经历过怎样的波澜?商业对他个人的改变如何?他如何避免大的失败?他个人的性格在公司出人意料的顺利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他圆润和波澜不惊的面孔之下,隐藏着怎样一个灵魂?对他来讲,商业的秘诀仅仅在于不犯大的错误吗?即使如此,他又如何能保证自己远离能够形成毁灭性打击的错误呢?
这些问题困扰着那些正在书写商业史的作家。据说,当撰写用友公司二十年历史的记者翻看完用友保留的公司资料后,为这家公司历史的平淡感到惊讶;而王文京在记者圈中的口碑则是枯燥——我有一次问他,为什么很多记者都认为你很闷,他笑着回答说:“那可能是因为他们总想让我讲故事,可是我又实在不会”。
但是即使如此,那些认为他有些枯燥、或者心头困扰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的记者也不能否认,他已经全力以赴去回答他们的问题。他在面对每一次访问时的认真和耐心是罕见的,即使谈话已经进入尴尬的窄路,旁观者能够明显感觉到空气的凝固和话语的僵硬,他也仍然能够满脸含笑问:“还有什么问题?”
他早年的履历是:15岁上大学,19岁进入国务院下属机构做公务员,24岁辞职时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副科长。我们所知的他24岁之前的历史基本上由这几句话构成。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明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第366期)
- 建议制定出台18号文件后的新政策文件 | 2008-03-12
- 王文京:产业政策必须适应新的产业形态 | 2008-03-12
- 用友聚焦重点行业 三年战略扩张新开局 | 200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