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支付路线变轨(2)
杨阳
2010-08-21 10:15
订阅
 1  |  2 

据记者了解,2.4GHz标准是中移动此前看好的一个方案。由于2.4GHz的信号覆盖范围可以被控制为两种,远距离的可以达到10米以上,另一种近距离用于刷卡支付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设定在3.5厘米到5厘米之间。

按照中国移动的设想,这个方案将可能有多种商业模式,现在看起来,每家运营商都在行业领域选择了13.56MHz,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弃2.4GHz的应用,尤其针对自己的企业用户。

谁的江山?

事实上,如果单从技术上来看,2.4GHz与13.56MHz各有利弊。

2.4GHz的用户换SIM卡成本只有150元,且不需要换号,不需要换手机。

13.56MHz(SIMpass)的解决方案由于频段穿透性不强,无法绕过手机金属外壳,必须是塑料手机后盖;它也无法穿透电池,因此需要再加上一个天线,绕过电池,布在电池与手机塑料外壳的中间——这就是“卡片+天线”,俗称“带柔性天线”的SIM卡方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技术活,不是街边的报亭都可以推广的。

出于支付交易安全的考虑,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只认可13.56MHz频段的技术解决方案。

另一种是改造手机方案,天线集成在手机中,仅需要手机做少量的改动,不需要外置天线。“联通手机一卡通”选择的就是这种定制的手机方案,用户需要更换手机才能刷手机支付。

从市场环境来看,基于13.56MHz的SIMpass技术已成为目前中国的主流移动支付技术之一,公交一卡通和银联都是主要的支持者。

对于移动支付来讲,手机仅仅是个载体——因为它已经成为每个人随身必备的终端。而银联的支付产品也可以采用13.56MHz技术做成TF卡,插入到手机的TF卡插槽中。对于银联来讲,这就很容易能够进驻手机而不需要通过中移动来发展用户。此外,还可以采用贴片方式为手机增加支付功能,也不需要进驻SIM卡,用户还不需要换手机号。

无论是13.56MHz还是2.4GHz的方案,每个芯片上都能容纳不下十个应用,例如公交、门禁、饭卡、考勤等等。但推广这样的手机钱包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利益平衡。

“在某个地区,哪个力量比较强,客户就归谁。”一位卡商称。

例如要想进校园或者某个企业,校园和这个企业就成了小小的主导方,他们就会希望把用户抓在自己的手里,进入校园就可能要缴纳一定的“入门费”。

事实上手机制造商也有这样的希望,“诺基亚也曾经想做这样的手机支付,而且现在也还想,特别的想。”

据悉,诺基亚的设想是,在手机上放置一颗射频控制芯片,卡商提供带有安全模块的SIM卡,两者之间通过SWP协议来进行传输。

但诺基亚的模式遭到了运营商的“痛恨”,无论是联通还是电信,诺基亚在手机硬件上增加支付功能就等于绕过了运营商把用户 “劫持”走了,手机钱包的用户就只成了诺基亚的用户,而运营商却一点收益都没有——因此全世界的运营商都特别讨厌手机厂商来推这个。

由于迟迟得不到产业链各方面的支持,诺基亚在2月宣布,停止新的SWP手机发布。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