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8-22
王秋凤
订阅

50%股比合资 福田戴姆勒退一进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秋凤 8月中旬,戴姆勒公司与北汽福田汽车已经将双方的合资方案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等待审批。

目前,双方已经签订了合资意向书。根据这份意向,福田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戴姆勒的技术和成熟的国际营销网络,而表面上作出让步的戴姆勒则更着眼于其全球的整体战略。

福田汽车一位高层透露,已经达成共识的双方目前最大的担心是能否顺利通过政府审批。若不出意外,此番合资有可能在半年内获得批准,届时双方将以“战略优势互补,技术互相渗透”的方式,加速全球商用车老大和亚洲商用车老大共同在全球市场的“攻城略地”,海外几个工厂的建立也已经在意向书中提及。

此前,双方曾想通过戴姆勒购买福田上市公司(600166)股权的方式曲线合资,但因涉及政策红线而遭到相关部门拒批。“此次双方达成着眼全球的共识,为规避政策红线,采取了成立第三方合资公司——全球运营中心的模式进行合作。”

非同一般的合资

一位福田高层透露,“虽然戴姆勒是与中国公司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但合资双方着眼的重点,并非是中国本土市场,而是全球市场。”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一次非同一般的合资。

8月7日,戴姆勒与福田在京签订合作意向书,双方约定将在中国设立股比50:50的中重卡合资公司,提供中型和重型载重车等技术,并探索在全球市场中扩展福田欧曼品牌国际产量和销售的其他机会,中国合资公司是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运营中心,也是双方展开全球合作的管理决策、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等中心。

在并未过多透露的合资项目中,双方强调戴姆勒公司和福田汽车是战略合作,而不是“市场换技术”的合作。双方在中国的中重卡合资公司将生产福田欧曼中重卡产品,以及戴姆勒许可的排放和动力分别达到欧V和460马力的OM457重卡发动机,合资公司中的福田产品将使用福田欧曼自主品牌。

此番新合资形式保证了合资公司不仅不会放弃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而且还有助于通过合资提升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这样一来,将不涉及到此前的政策问题,可以更为顺利地通过政府审批。”上述高层透露。不过,到目前为止,双方的出资金额和具体合作方式并未详细公布。记者致电福田汽车党委副书记赵景光,他没有对相关消息置评。

福田汽车总经理王金玉表示:“福田和戴姆勒的合作为双方各自开拓全球新兴市场都带来了战略机遇。福田汽车的经济型商用车产品资源和成本控制优势,将有助于戴姆勒公司扩大在新兴市场的份额;而戴姆勒公司也可以为福田提供强大的运营管理、技术研发和全球销售网络的支持,为福田汽车海外投资提供保障。”

福田在公告中透露,在中重卡合资公司取得营业执照的前提下,双方同意将在中国之外建立合资公司,第一步是在合资公司成立后的两年左右,在俄罗斯设立合资公司,第二步是在合资公司成立后三到五年,在南亚和中南美洲设立合资公司。据悉,在合作意向书中,双方几乎已经敲定在巴西、俄罗斯、印度三国建立合资工厂。

戴姆勒让步

在这场创新模式的合资中,福田几乎得到了所有之前坚持的奔驰技术、海外营销网络等,包括在合资公司中建立研发中心,而这些则被业内人士看作是戴姆勒做出的高姿态让步。

“表面看来戴姆勒让了一步,实则是为未来进三步考虑。”熟悉戴姆勒的人士分析,“戴姆勒在中国合作项目审批难已经为业内熟知,三步包括合资项目顺利通过中国审批,谋求中国市场和扩大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

除了有关审批一项敏感的分析,对于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戴姆勒东北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立新在签约仪式上的发言证实了上述人士的分析,其表示,戴姆勒在高端载重车细分市场的技术知识、全球规模和领先地位,与福田在中国的广泛分销网络以及在经济型载重车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形成了互相补充。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这个合资企业在增长、盈利能力和规模方面都处于有利地位。

在福田、戴姆勒项目漫长等待的过程中,中国的重卡市场已经趋于平稳,自主品牌重卡已经成型,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国的国情,过度发展高端重卡已不现实,“冷餐如何热炒”考验着价格不占优势的戴姆勒重卡。戴姆勒如果单纯合资销售其品牌重卡,庞大的营销网络盈利预期不容乐观。对于戴姆勒来说,此次合作将使其在中国的商用车布局更加完整。2007年10月奠基成立的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将生产轻型客车,而与福田汽车的合资公司将生产中重型卡车。戴姆勒在中国一南一北的两个商用车合资公司,将起到互补效果。

同时,戴姆勒的价格劣势同样存在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与其兴师动众地为了小众车型而大动营销网络干戈,不如在中国借助福田已经有口皆碑的网络,在全球与福田联手实现全系列产品线,在扩大市场、赚取利润的同时,维护奔驰高端重卡的形象。”上述人士分析。

业内人士评价,戴姆勒与福田的创新合作抱负远大,但仍要看未来的发展情况,毕竟从全球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来看,戴姆勒一直缺乏一个成功的案例来支撑这次合作的光明前景。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