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12-16
胡芳洁
订阅

北京地产方向:政策与市场之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芳洁 2008年,对于孙毅来说,是一个交织着期望和失望的年份。

2007年,孙毅一家获得了廉租房实物配租的资格,配租房屋位于丰台区丰体时代项目。“我去过两次工地。今年春节的时候去工地看了一次,当时楼已经建完了,正在做外立面的装修。10月份的时候又去看了一次,还是和2月份的情况差不多。”孙毅说,去年选房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交房可能在明年春节以后吧。”孙毅表面很平静。毫无疑问,去年选房的人都在和孙毅一样,处在信息不明确的等待的焦虑中,不过依然无可否认,孙毅一家是新一轮住房保障推进的受益者。

艰难廉租房

正在上大学的孙毅,自出生开始,就与身患重病的父亲挤在宣武区胡同里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平房中,只有社保收入。2007年,北京开始实施新的住房保障体制,孙毅和父亲获得了廉租房实物配租的资格,当时他们是整个社区唯一一个获得实物配租的家庭。

这让一家人很欣慰。因为,要获得实物配租的资格,是极其困难的。根据规定,目前北京市可以申请廉租房实物配租的人群,除满足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基本条件的限制外,只有家庭成员当中有60岁以上老人、重残家庭、患大病及做过重大手术的家庭、承租危房和面临拆迁这5类家庭才可能获得配租。像孙毅一家如此困难的家庭状况,在2007年之前,并没有实现配租。

“廉租房实物配租,只针对满足那5类条件的家庭。不满足这些条件的,都是采取租金补贴的方式。补贴的钱不会发放到廉租户手中,而是由政府直接交给出租房子的房主。”崇文区住房保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而租金补贴的方式,只有申请人在外租房的时候才有效。实际上,由于租金过高、房主将房屋出租给廉租户的意愿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廉租户并没有在市场上租房来改进住房条件。

孙毅一家正是如此,其实之前孙毅一家也享受租金补贴。“要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才会有租金补贴,但我们并没有人去外面租房子。”孙毅说。

然而,在北京还有众多和孙毅一家光景类似、举步维艰的家庭,他们却并没有享受到保障。根据记者走访看到的景象,在崇文区一条胡同里,一家人住在胡同的一间平房里,门口有一条公共通行的小路,隔着这条路,这间屋子正对面有一个约2平方米、自己搭建的小屋子,就是这家人的厨房。一个30多岁的妇女就这样不断跨过小路,在“厨房”和平房之间来回忙碌。

“廉租房什么的,都申请不到啊,谁给你啊。”这家的男主人说,他并不相信有所谓的住房保障;而女主人则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带着一种不满又无奈的歇斯底里的情绪。

有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1月,北京市累计实现廉租房配租5308户、13467人。根据北京市住房保障网显示的资料,自2001年8月到2005年3月,通过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等方式享受到廉租住房政策的低保家庭为1.4万户;北京有多少人需要廉租房,很难估算,不过,低保人群的数量可以反映一定的情况,根据官方数据,截止到2006年11月,北京共有约23.2万低保人群、即家庭月人均收入少于330元的人口,这与享受到住房保障的人口数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新的住房保障制度正在推进,然而对廉租房配租条件的严格限制,依然将众多住房困难的人群挡在门外。一位老城区的居委会干部曾对记者表示,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十来平米的平房中的情况很常见,但这些人都因为申请条件的限制无法享受廉租房保障。

政策与市场之间

除数量极少的廉租房以外,作为保障性住房主体的经济适用房,在北京扮演的角色,可能比廉租房更为失色。

直到2007年5月,北京新的住房保障制度开始试点,并严格执行申请人信息“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流程,住房保障正式回归,并由此伴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计划。而此前,住房保障几乎完全让位于商品房市场,这也注定了此前的经济适用房,在保障与商业利润的夹缝中的奇特命运。

康先生就是这一轮历史的经历者。2003年,在中关村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康先生,通过一次团购,购买了回龙观一套经济适用房。

“团购是中关村住宅合作社组织的,让各个公司报名,参加团购的人都是来自中关村、上地等科技园区企业的员工。”康先生说,当时他所在的公司事业部一共分到六七十套房源,因为报名的人多,最后大家通过抓阄,对名额进行了分配。尽管当时对申请人也有户籍、收入、住房条件等限制,但是康先生表示,“当时这些限制不是很严格”。

最后,康先生买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两居室。根据他的介绍,当时的户型大部分为9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的两居,还有少部分人购买了12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的户型。“当时大部分人的收入、住房条件都是符合的,有一少部分人不是首次置业。”康先生说。康先生所在的回龙观该期项目,有700多套房子,都是这次团购成交的,楼上楼下住着的都是同一家公司的员工。

实际上,当时回龙观的销售价格是2600元/平方米,周边商品房的销售价格与此相差无几,真正的差距是在2005年、2006年,此时购买经济适用房变得无比困难,因为能方便地在市场上流转,购买到就意味着一笔不少的财富。“2005年、2006年的时候,基本上就买不到了,有个朋友花了两万块钱买了一个号,因为已经是尾房了,才比较便宜。一个号卖到七八万是很正常的。”康先生说。他这位朋友仍然以2600元/平方米购买了回龙观的房子,而周边商品房的价格已经到了约6000元/平方米。

通过正常的程序排号买经济适用房,几乎成为一种虚设。在团购之前,康先生也去排过号,“我是2003年7月排的号,到今天也没有人给我什么通知。”康先生说。

北京市建委公布的预售证发放信息显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销售,主要集中在2004年至2006年。2006年,共发放了34个经济适用房的预售许可证;而2007年,这个数字是8;2008年,这个数字是7,但同时增加了12个限价房项目的预售许可证。

经济适用房遗留问题的解决进程才刚刚开始,作为新事物的限价房也同时出现。但是限价房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房地产商的利润期盼,其商品性质,依然使其更多地与商品市场挂钩,而不是社会保障。随着2008年以来的房价波动,限价房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不久前北京市建委官员公开表示未来将扩大限价房的覆盖人群。

“购买人群会扩大到公务员、教师等人群上,现在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意向了,但是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今年肯定是出不来的,怎么着也得到2009年。对于这些人的收入限制会不会调整,现在还不清楚。”北京市建委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限价房最先解决的肯定是住房比较困难的家庭,然后再逐步升级。

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屋市场的挂钩,是北京住房保障的特点。2007年新的住房保障体制的实行,更大程度上,是当年政府为抑制商品房价上涨过快,而采取的诸多房地产宏观调控手段的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表示,城市住房保障的实行情况,与各地政府的利益驱动、执政理念等都有关。“北京的地太值钱了。”她说。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