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地产:收购变数无碍没落命运
胡芳洁
08:35
2010-05-19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芳洁 5月14日,中新地产发布公告,称将于今年6月3日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以批准上实控股收购中新地产股份的相关决议案。

这是今年1月,上实控股和中新地产联合发布收购公告以来,中新地产收购方案的最新进展。5月11日,双方发布联合公告,终止中新地产向中新地产前主席郦松校出售珠海淇澳岛项目,即终止淇澳协议。

1月19日,中新地产与上实控股发布联合公告,上实控股耗资约27.5亿港元收购中新地产约45.02%的股份,成为最大单一股东;作为交易完成的前提条件之一,中新地产以25亿港元向中新地产前主席郦松校出售淇澳岛项目的全部权益,但中新地产将承担该项目的已有负债,约17.8亿港元。根据该协议,郦松校获得相当优惠的付款条件,协议显示:郦松校在协议签定日,仅需交纳1亿港元首付,一年后,他将每月交纳1亿港元,三年内交纳完毕。

此次为何终止这一出售协议,上实控股在公告中表示,如淇澳协议仍然有效,这一并购交易获得监管层批准时间可能会延长,也增加了买卖协议无法完成的可能性,而中新地产股票停牌时间也会延长。因此,双方修改原来的协议,淇澳岛协议不再成为交易完成的必要条件。

上实控股副行政总裁倪建达在公告发布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修改协议,是遵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定。香港监管层认为,在原来的方案中,中新地产的大股东无法证实,将珠海淇澳岛项目以如此优惠的付款方式出售给郦松校,对于中新地产的小股东是公平的。随着这一协议的终止,未来,中新地产可能将该项目公开挂牌出售。

这一系列行动,都在为上实控股顺利收购中新地产铺平道路。倪建达还对媒体表示:目前楼市的调控,对双方完成交易并不构成挑战,相反,现在新老股东心态都很平和,目前的市况恰有利于双方走到最后一步。

对于绝大多数地产商们来说,享受过2009年的极度繁荣之后,又必须面对2010年严厉调控的忐忑。不过,时局的起伏,这对于中新地产来说,已经没有多大作用了。这位昔日的地产大佬,已经渐行渐远。

中新地产被收购的命运,已成定局。其2008年就显示出的困境,曾让业内惊叹其将成为金融危机下破产的首家大型房企。

2003年,还是一家不起眼地产公司的中新地产,借壳原科建集团在香港上市。其董事长郦松校持有公司约54%的股份,为最大股东。

中新地产的主要项目集中在北京朝阳区,开发有后现代城、青年汇等多个住宅项目。其公告显示,到2006年4月其土地储备仅有300万平方米。

之后,中新地产开始了激进的扩展步伐。2006年,中新地产先后收购了重庆、北京、天津、西安、湖南等地近十个项目,主要方式并不是通过公开的土地招拍挂,而是通过与当地开发商合作,入股项目公司或是接盘为主。2007年,中新地产又以类似的方式将位于成都、徐州、上海、珠海、河北省燕郊等多座城市的十余个项目收入麾下。

与此同时,中新地产在资本市场频繁融资,2006年5月,发行价值13.4亿港元、2011年到期的零息可换股债券;2007年7月,又发行了总额达4亿美元、利息9.75厘、2014年到期的高息票据,每半年需为此支付约1.5亿元人民币的高额利息。

在地产泡沫迅速膨胀的两年间,中新地产的土地储备迅速扩张。2007年,其项目从6个增加至11个,土地规模增至1000万平方米,增幅207%。至2008年,中新地产土地储备达到1482万平方米,项目多达16个,遍布于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重庆、成都、哈尔滨、深圳、西安、珠海、长沙等11个城市,一举跻身全国知名大型地产公司行列。

然而,极度扩张使得这家公司,在房地产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就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2007年底,中新地产无力偿还到期多项债务的消息不断传出。

2008年1月22日,中新地产应香港交易所要求,以“待发表有关若干股价敏感资料”为由停牌。此后,危机一直蔓延,直至今日都没有复牌。

2009年1月,中新地产没有按时支付4亿美元高息票据1.5亿元的半年利息,被认为是资金链断裂的证据。至此,其已经停牌长达1年之久。而在2009年,中新地产更是出售多个项目以缓解资金压力:6月,五矿置业份以11.6亿元收购中新地产旗下子公司亿嘉合置业40%权益;8月,东方银座以总价10.98亿港元收购中新地产所持有的北京御水苑公司之90%权益以及中新地产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茂盈有限公司100%股份及贷款;RichStone以5.56亿元收购中新地产旗下全资子公司在线投资有限公司40%股权;向华业地产出售通州“自由小镇”项目等。

然而,这些举动依然没有回天之力。在房地产市场最繁荣的2010年初,中新地产却迈向被收购的命运。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