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9-11
闫薇
订阅

纠偏13年中国决策 惠而浦重构市场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闫薇 当可口可乐、宝洁等美国公司已取得丰厚利润之时,惠而浦这家已经进入中国13年、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却要面对 “中国市场非常大,但是在中国的营业额却很少”的尴尬。此时,惠而浦不得不重新定位其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9月4日,海信·惠而浦(浙江)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惠而浦合资公司”)奠基,有趣的是,这家合资公司仍然各自保留品牌而非联合品牌,也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而是回到各自的销售渠道。

惠而浦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彦告诉记者,“与海信科龙以50%占比的模式合资,是仔细研究汽车行业在中国合资经验的结果。”

对赌

海信惠而浦合资公司位于湖州,规划产能是:洗衣机200万台/年,高端大容积冰箱100万台/年,产品既销往国内也包括海外。这个工厂竣工投产最早要在2009年初。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个合资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贴着海信和惠而浦的联合品牌,而是双方各自保留品牌,而每个品牌的生产比例目前也没有在合同中表明。海信科龙董事长汤业国表示,“具体每个品牌的产能比例将随着市场变化而定。”

海信惠而浦合资公司中也没有成立针对该公司的销售部门,产品从湖州生产出来以后,分别流入海信科龙和惠而浦各自的渠道之中。

在4月27日双方签署的 《合资经营合同》中,双方约定各自出资4.5亿现金投入到合资公司中,各占股权50%。在合资公司中,董事长由惠而浦派出,总经理来自海信科龙。

海信空调的目标是:2010年,空调产销量全球第四,冰箱、冷柜产销量达到中国第一位,全球第三位,全部家电销售额超过400亿元。

汤业国说:“与惠而浦的合作中,惠而浦并不在技术授权上收取费用。”可以看出,急于进军高端冰、洗的海信科龙可以借此整合惠而浦的多项技术。

而惠而浦的打算,则是针对中国市场发起的一场扩大产量的正面进攻。从一开始,这个合资公司就是以产能而非销量为前提的公司。

纠错

2007年惠而浦全球营业额会突破200亿美元,比竞争对手至少多出30%-40%。但在惠而浦全球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再加上土耳其和墨西哥6个新兴国家市场中,唯独中国市场非常大,而惠而浦在中国的营业额却非常少,这给惠而浦大中华区造成的压力非常大。

自1995年以来,惠而浦先后收购上海水仙洗衣机、北京雪花冰箱、深圳蓝波空调和顺德蚬华微波炉,又先后退出中国冰箱和空调市场,在华投资全面收缩。

即使在其一直坚守的洗衣机领域,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的产品定位,也让惠而浦几度陷入迷茫。

“原来的失败是因为:对市场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一窝蜂地进入市场,在能源储备和人才储备上不足,本来的想法是百花齐放,但有的花败了。”李彦表示,“说是失败,我倒认为是个布局,十年的布局为了百年大计,百花齐放的结果是,有的花开得好。上海洗衣机产品线的发展你说好不好呢,我看至少掌握了中国经验。”

现在,惠而浦认识到竞争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中国市场上内有荣事达、美的,外资有松下、西门子、伊莱克斯都赚得盆满钵满。“在中国,目前我们成为市场领导者很难,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在3-5年后,消费者要买白色家电时,惠而浦是他们要考虑的品牌之一。”李彦说。

2007年开始,惠而浦极力纠错过去13年模糊定位,摆脱摇摆状态。

在洗衣机领域,惠而浦结束高低端的摇摆状态。2007年,惠而浦让所有的低于1400元的产品下柜,而给市场一个高端品牌的印象。“这一举动使得我们在销量上受到了影响,但是营业额保住了,因为单价提高了很多。”李彦说,“第一个阶段是重整,惠而浦在中国第一次非常清楚地指出,不走低端,以前这个问题一直处于摇摆之中,定位不清,就好像打散蛋。”

为了扩大洗衣机产能,惠而浦也曾试图收购。2007年底对小天鹅的竞购中,也曾闪现过惠而浦的身影。

2008年,为了重返冰箱市场,惠而浦选择了其老搭档海信。李彦直言不讳地说,“最终选择与海信合资,是深入调研的结果,我们参考了汽车行业的合资经验,而最终发现家电行业最成功的合资模式也是50%占比,比如西门子和博世。”

同样是在2008年,惠而浦选择让空调重新回归中国市场。这次,他对于市场占有率的追求十分急迫,并且选择了颇具风险的方式。3月,惠而浦和苏宁电器签订合同,将首次在苏宁渠道上推出惠而浦空调产品。它选择的方式是:将生产交给海信科龙代工,贴惠而浦的品牌,而销售和售后则完全交给了苏宁,它只在销售利润中取得分成。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空调市场的占有率,但其对苏宁的依赖,也伴随着风险。

正是要告别过去的失败,在明知有风险的情况下,惠而浦也要放手一搏,将空调的回归寄托在新的战略上。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