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机场卖书:中信出版社续延生命脉络(1)
王芳
07:30
2010-04-20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芳 4月2日以来,经过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旅客都能发现一个变化,数家书店几乎同一时间开张了,名字都是“中信书店”。不一样的店面位置,同样的品牌标识和装修,同样的店员制服,打破了原先机场书店零散的面貌。

在Checkin柜台边,出发公共区、出发隔离区……一共14家中信书店在T3航站楼陆续装修完毕。同一时间段,在杭州萧山机场,7家中信书店也已开门迎客。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出版”)总经理王斌4月9日再次来到T3航站楼,最后一遍检查了所有14家书店开张前的准备工作。

从2008年中信出版完成股份制改造,并确定机场零售书店的战略,到搭建团队成立“中信书店”班底,再到2009年年底拿下首都机场书店的投标,T3航站楼的中信书店开张之前,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近三年的时间。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王斌觉得最焦虑的是,全中国所有的中小书店都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当伦敦纽约的大小书店还有3000家的时候,整个北京只剩下几十家。一些零散的书店靠中小学生教材和盗版书苟延残喘,市场经过竞争之后留下的是每个城市里像菜市场一样的图书城,以前到书店精心选书的消费群体也消失得差不多了。王斌说,城市里中小书店的消失就好比出版人失去了生命的脉络,出版业要寻找变革。

2009年年底,拿下首都机场书店投标的时候,王斌从外部邀请了很多零信号管理和机场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包括在民营公司做机场书店已经有5年经验的张伟,他被任命为中信书店副总。

战略制定

张伟灰白的头发,憨厚可掬,但穿着非常讲究,思维也很快。在原先的公司,他带着大伙曾经在2007年将机场书店的业绩做到了超1亿,震惊业界。也是从那个时候,机场书店的商业模式被出版业和机场重视起来,开始了正规的招投标做法,价高者得的时代被取代,商业模式、服务理念、品牌塑造力等这些都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因素。

2008年中信出版社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王斌从社长变成了“王总”,他和管理层提出了渠道和内容上的革新战略计划。内容上主要是拓展新媒体,渠道上主要是零售书店。吸引张伟加入的,除了中信的品牌外,还有王斌的“八大革新战略”。张伟做了很多年的发行和出版,他知道中信出版走出的革新已经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出版业扩充做零售的例子不是很多,除非有一些出版社自己本身就带有书店,如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旗下的涵芬楼书店,还有三联书店、新华书店等,他们中有些占据了先天的优势,比如房子是早先分得的,不需要交纳高昂的书店租金,也早已经形成各自渠道,后加入者很难再打开局面。

这些年以来,消费者的流失、地价攀高,传统书店整体走向衰落。过去这么长时间,现有的书店区域划分限制严重,要想形成全国连锁的网络很困难。

就现有资源考虑,借鉴美国和欧洲风靡的“旅行者零售服务”理念,王斌认为机场具备了全国联网的机会,机场还具有传统书店无法比拟的广告媒介优势和“出门花钱不太算计”的特殊消费心理。

中信书店的概念由此成型。除了调配原先中信出版的部分人员,王斌从外引进了大批连锁经营、机场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中信书店初期投入资金8000万全部由上属单位中信出版提供。

中信书店的目标受众与中信出版一样,是以商务人群为主的都市白领阶层。这与整个中信集团的银行、旅游、地产等各种业务的目标群体是一致的。所以,中信银行的白金卡可以在中信书店刷卡积分,中信书店内将会开设ATM机和股票看盘板,这是中信集团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形成连锁网络的契机。

投标

与机场的谈判比想象中艰难,整个中信书店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谈下了四个机场,首都机场、大连机场、杭州机场和乌鲁木齐机场。

2009年,中信书店投标首都机场的时候,张伟所在的公司也参与了投标,同时参与竞争的还有中图集团等国内企业,以及法国著名的连锁零售企业拉格代尔。

中信书店团队交给首都机场的投标文件多达400多页,根据每家书店的位置、客流特点、航班目的地等不同因素详细制定了产品组合、服务以及店面设计,开店形式分为主力精品店、便利书店、店中店和体验店。

因为T1、T2与T3不能同时中标,最终,中信书店赢得了T3航站楼。1000平米书店的租金一年约3000多万。

在目前的阶段,机场是一个相对垄断的资源,尚未充分意识到机场的商机与飞机起落同样重要。

在美国和欧洲,“旅行者零售服务”业态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强大的连锁品牌,法国拉格代尔便是其中之一。

王斌回想当时抢夺首都机场的情形笑开了,竖着拳头挥舞了两下:“都被我们给打出去了。”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