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挥别纯真年代(3)
张晶
2010-11-30 18:10
订阅
 1  |  2  |  3 

 

不久之后,这个带有预言性的问题果然成为了现实。这多少源于一种巧合。2008年,维基百科的执行总监苏·加德纳(SueGardner)计划去瑞士参加当年的达沃斯论坛,而Google的CEO拉里·佩奇向她发出了邀请,“反正我们都从加州走,你就坐我的专机一起去好了”。在同去的飞机上,苏开玩笑地向拉里·佩奇问道,你们什么时候能给我们捐点钱呢?

当时拉里·佩奇只是表示愿意考虑。但一年之后,200万美金的捐款便被汇到了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户头上面。尽管《卫报》对此评论说,这不是善款,而是稳固Google搜索地位的一项投资——的确,吉米·威尔斯曾经挑战过这位捐赠者,他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社区”,来打造“更有智慧的搜索引擎”。

“当然,商业公司无论做什么,都会被人猜测有盈利目的。”但陈霆表示,Google承诺这笔捐款完全没有任何条件和限制,这也是理事会最终决定接受善款的原因。

尽管Google的大手笔捐赠(对于维基来讲的确数额不小)为维基解决了不少难题,但陈霆告诉记者,自2009年开始,维基媒体基金会已经确立了“以接受50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为主”的基本原则,而在过去一个财年中,小额捐款的贡献份额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大笔捐款往往受制于很多条件,如果一个捐献者突然改变主意,会令我们有很大的危机感。小额捐款则可以保持很大的独立性,而且它来自用户的支持,对维基也是一种鼓励”。

团队运营的整体经费也在攀高,由三年前的220万美元,增加到今年的900万美元。陈霆也表示,2010年,维基需要筹集2000万美元“以使维基百科和他的姐妹项目能够让全球的人继续免费使用”。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计划便是搭设第二个数据中心,以保证在飓风、地震等意外状况发生时,另一套备份方案可以立即启动。陈霆同时有些遗憾地表示,受制于资金微薄,过去十年间维基的技术和页面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网页看上去很老式,编辑手段也非常陈旧,“我们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降低技术门槛,很多新手都对我说过,开始编辑维基的时候太难了”。

新人是维基的未来

尽管被认作 “维基人的聚会”的年度中文网志年会最终遗憾地未能如期举行,但来自四面八方的维基人,依然像找到同类一般集聚在上海绍兴路街角的一间英式咖啡馆内,兴奋地彼此谈论。

从德国法兰克福远道而来的陈霆发现,这些人中三分之二都是维基的新鲜血液。作为维基历史上的首位华人主席,陈霆的任期将持续到2011年7月,“我想在这其间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社群内灌输一种观念——‘新人不是敌人,而是维基的未来’。我们需要保持社群的开放性”。

这令他回想起2005年的维基媒体年会,当时维基百科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曾受到过广泛质疑,成为人们攻击维基的弱点。“我们必须对自己持有自信”,陈霆当时说。在那次会议上,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科学界颇有影响的《科学美国人》,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网络页面,但其中很多链接最终指向的来源都是维基百科。

无独有偶,一份随后发表于2005年12月的科学杂志 《自然》(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也得出结论说,维基百科中的科学条目基本上和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科学条目一样准确。与此同时,当爱德曼向年轻的美国民意领袖们询问,什么是最为可信的公司信息来源时,出人意料的是,55%的人提到了维基百科。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维基上的内容不存在漏洞。事实上,我们可以相信谁?这个问题在维基百科诞生的第一天就已经存在。维基百科上的志愿者能否主宰人们对信息的获知,这不得不被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更加剧了这种争议:比如,一名恶作剧者在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中加入了对美国知名记者约翰·塞根塔勒的诽谤。该指控在长达4个月时间里未引起注意,到发现时已蔓延开来。

尽管这些“麻烦制造者”使得维基最终决定回归传统的 “百科全书”模式——它不得不承认,对于开放式百科全书可以实现自我编纂的想法过于乐观,并随之对新用户独立更改的条目类别加以限制,而特别对于与当代人相关的词条,他们会做一定的控制或修改。维基媒体基金会发言人JayWalsh表示:“有关于当代人的资料和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设法变得更加公正、准确,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陈霆则认为,身份的界定无疑是最本质的,“今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明确维基不会成为一手材料。我们是百科全书,只是作为一种参照,提供初级入门知识。无论做深入的科学研究还是举证,都必然要找一手资料”。

毫无疑问,新人会带来更多的bug,在他看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对新人的宽容度也会提升。维基百科中可能潜伏着不计其数的谎言、谬误和误解,但依然值得相信,它处于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

而老维基人的离开和更多新维基人的加入,这种频繁的更新换代不仅不可避免,也是维系维基生命力的方式。“维基人多是大学生,他们在毕业、工作、成家之后,花在维基上的精力会越来越少。这是自然规律,而且人的兴趣也会随着成长转移”。

SueGardner也对此表示认可:“大多数维基人都是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头脑聪明、知识丰富、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们一直在思考和学习,也一直在把自己的知识发表出来。这些人对维基而言是无价的。”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