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利“环保”上市路(1)
王洁露 刘翔
2011-03-15 13:30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洁露 刘翔 接触过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尔利)实际控制人李月中的人,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像个儒生。” 

这位儒生,绝对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之上的黄金屋。他在三年内将一家外资子公司用不多的现金收为己有,又迎来四大风投股东,顺利将公司送上创业板。这条资本之路,走得极为“环保”。 

四两拨千“金” 

李月中科班出身。他于1981年到1989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学习材料科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工作。随后,于1999-2002年留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专门进行废水处理生化反应器HCR应用研究,获工学博士学位。 

公司相关文件说明,李月中毕业时基本完成了分体式膜生化反应装置该项研究,而这一研究项目,在两年之后帮了李月中大忙。 

2002 年1月,李月中先生进入德国WWAG,任项目工程师、培训师,主要负责中国垃圾渗滤液处理市场开发和在华子公司的筹建。2003年作为WWAG子公司的维尔利有限在李月中的老家江苏常州成立。李月中任总经理负责市场开拓工作。 

到2007年时,WWAG称因缺乏对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市场的深入了解,以及经营理念不协调等原因,并未实现其大力拓展中国市场的初衷,决定转让维尔利股份的股权。 

常州德泽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德泽)在2007年7月收购了维尔利有限的全部股权。 

常州德泽系2005年由李月中及其配偶丁惠珍分别以货币资金出资40万元和10万元投资设立,当时为李月中、浦燕新、周丽烨、骆建明和朱卫兵等五位维尔利有限中方员工组成的内资公司。 

招股书显示,2007年8月,常州德泽以600万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得了维尔利环境工程(常州)有限公司(维尔利的前身)的全部股权。但此次600万元出资款,来源于维尔利有限对常州德泽的借款。常州德泽此后归还维尔利有限的资金,又来源于常州联合锅炉容器有限公司的借款。直到2009年,常州德泽才利用从维尔利有限分派获得的现金股利,归还了常州联合锅炉的借款。 

2007年9月26日,维尔利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将注册资本由原204.7536万元增至1,700万元。新增注册资本中,常州德泽以货币出资469.2464万元,蒋国良以货币出资200万元,李月中以实用新型专利“分体式膜生化反应装置”作价出资。 

其中,469.2464万元,269.2464万元来源于股东现金增资,另外200万元来源于向常州金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和金坛市清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各100万元的暂借资金。不容忽视的是,直到2009年2月,蒋国良的身份是常州金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增资中最为昂贵的部分便是李月中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份身价近千万的新型专利即为前所述,李月中读博期间已有雏形之成果。 

江苏五星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对李月中用于出资的专利进行评估,并2007年9月26日出具苏五星评报字(2007)093号《维尔利环境工程(常州)有限公司委托评估“分体式膜生化反应装置”专利技术评估报告书》,评估价值为826万元。 

据一熟知维尔利公司情况的知情人士说:“该种专利评估,其作价到底如何产生,说不好,有些项目说它值千万也行。到底市场价值如何,应用如何,很难说。” 

至此,李月中实际只用了269.2364万元股东现金便四两拨千“金”地完成了从收购至增资的全过程。截至目前常州德泽持有维尔利3139.20万股,占比79.07%为控股股东。 

令人堪忧的技术 

这项“分体式膜生化反应装置”专利,亦有说头。 

该项专利主要内容MBR 称为膜生物反应器或膜生化反应器,通俗地讲,MBR 是通过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法的高效结合,进行水处理的一种工艺技术。很巧的是,WWAG及其子公司WUG的核心技术正是MBR技术,而相关文件称,李月中先生的专利与WWAG的各项设计参数、工艺运行、控制方式不同。但从招股书来看,公司主营业务所利用的主要还是德国MBR技术。 

从财务数据看,维尔利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41.93万元、4939.82万元、11164.94万元和9141.83万元;实现净利润42.84万元、122.65万元、2649.34万元、1987.95万元,是一家比较能赚钱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在我国的渗滤液处理行业,维尔利当前的市场占有率约10%,排行业第一位。 

维尔利自成立以来承接过的36个渗滤液处理项目中,就有35个项目采用了MBR相关工艺技术。其竞争对手北京天地人和武汉天源并没有此项技术。 

但招股书显示,公司技术优势主要是十项专利发明以及一项独占使用发明专利,其中独占专利为维尔利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取得了WWAG和WUG拥有的与MBR相关的技术、知识和商标的许可使用权,于2027年7月5日到期,支付费用300万元。 

同时,十项专利发明,九项截止2010年依然没有账面价值,唯一一项账面收入专利为“分体式膜生化反应装置”,专利期限为2015年5月。 

维尔利技术优势能保持多久,令人堪忧。而李月中的资本步伐,这才刚刚迈出。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