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4-22
张延龙
订阅

标准、杰克“鹤蚌相争”并购德国百福工业双落空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延龙 中国一东一西的两家缝纫机龙头企业同时对欧洲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商德国百福工业机械有限公司(PFAFFindustrieMaschinenAG,简称“百福工业”)产生了兴趣,他们之间展开了争夺暗战。但是4月16日百福工业宣布的结果出乎了他们两家的意料。

参与竞购的浙江杰克控股集团和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标准股份,600302.SH)。谁也没有成为胜利者,反而使德国当地一家他们不以为意的企业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百福工业最终的新主人是一家名为JoachimRichter的德国本土公司,这家公司“将为当地增加300个就业岗位”。这也提醒了其他正在或即将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多把眼光投向类似于雇佣当地员工等海外 “本土化”内容,也许比阔绰出手来得更重要。

竞购者出现

一个月前,浙江杰克对百福工业的收购似乎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当时,杰克控股集团董事长阮福德对外宣称:“4月初,我们就可以全资收购德国百福。”

创建于1862年的德国百福公司则被誉为全球缝制设备行业里的顶级品牌,其拥有行业内最顶端的生产、研发技术与品牌影响力。2008年9月,百福工业因连续3年亏损且大股东无意注资,被其大股东申请破产保护并被当地法院接受。杰克有意接收百福的品牌、技术、商标、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与部分存货,以及其位于江苏太仓的一处工厂。

收购行动的主体是杰克控股集团的下属企业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2月13日,新公司与百福工业破产管理处签订了收购意向书,收购价格为710万欧元。3月12日,经艰苦谈判,最终达成收购价为500万欧元。杰克集团同时做足了准备工作,按有关规定开具了400万欧元的保函。

据台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的一份资料显示,并购项目是杰克集团通过“欧洲四国投资合作促进团”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份资料称,“杰克集团公司赴德国十多次,通过与百福工业高层的走访和沟通,经两年多来的辛勤努力与谈判,才取得了目前阶段性的成果。”

但几天后,形势陡变。3月23日深夜12点,浙江杰克收到了百福工业方面的通知,通知表示:因为中国国内另一家公司于3月18日出价1000万欧元,并开具了1000万欧元的保函,故百福工业破产管理处有意向将百福出售给这家公司。

“后来的事情,我也不清楚了。”4月16日,中国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董事长邱继宝在电话中对本报表示。邱继宝是浙江杰克的参股方,此前邱继宝曾参与浙江杰克向商务部、中国轻工联合会等部门汇报收购百福工业的进展。

它是谁?

市场纷纷猜测这家公司可能是中捷股份 (002021.SZ)或上工申贝(600843.SH)等公司,但是,3月27日,浙江省外经贸厅发布的 “地方外经贸动态”一篇文章指称,这家国内竞购对手是“西安标准公司”。

从浙江省外经贸厅信息化处一位官员处得到的信息是,“文章来自台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该文章语气颇为严厉,文章指责说,“西安标准公司加倍抬高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为,使杰克集团公司并购项目趋于流产,这种做法不但使杰克集团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也使国家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同时给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德国当地亦有媒体报道说,标准股份是最近加入的,所开出的收购条件也是四个竞争者中最好的。但文章同时怀疑称:“标准股份与兄弟公司是合作伙伴,兄弟公司是百福公司的对手,这一点引起凯泽斯劳滕人的注意。”

标准股份和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共同参股合资公司西安兄弟标准工业有限公司,标准股份持有兄弟标准40%的股权,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则是百福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标准股份董事会秘书吴涛则坚决否认曾参与竞购,4月15日,他对本报表示,“董事会没有任何关于收购百福工业的决议,大股东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我们确实跟百福工业多年来都有技术和业务层面上的往来和沟通,但到目前为止,绝对没有收购这回事,”吴涛说。

双双出局

按照德国当地媒体报道,百福工业的四家竞购者分别为中国的浙江杰克、标准公司、JoahimRichter公司以及Duerkopp-Adler公司。

4月16日,百福工业正式宣布被JoahimRichter公司收购,收购完成后,将继续雇佣大约300名员工。

据称,在未来的几个月中,百福工业将开始新工厂的建设,此前,新工厂建设开始之前遭遇了百福工业的破产。在今后几周内,将有55名雇员开始投入与此有关的管理,销售和研发等领域新部门工作。

在收购未明朗之前,业内人士就认为,成立于1994年的JoahimRichter公司在缝纫机行业,“应该算是一个新手,它是一个中等企业,目前有70名员工,应该感到担子非常沉重。”

但JoahimRichter公司的优势则在于,作为本土公司,制造生产会保留在凯泽斯劳滕。而据百福工业破产委员会的消息,其他三家公司开出的条件里都要取消在凯泽斯劳滕厂区的生产制造。

在四家公司中,中国的两家公司的出价条件是最好的。但当时国内亦有建议认为,如果都是国内的企业,相互抬杠把价格拉高没有意义,反而更被动,此时相关政府部门更应出面协调。最终两家中国公司的竞购失败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曾屡遭国外竞争对手抬价,被国内同行业者“恶性竞争”的乌龙事件亦不鲜见。2004年,蓝星曾与上汽共同对韩国双龙表示出兴趣进行竞购,被认为“恶意竞争推高双龙收购价格损害国家利益”,经过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的协调,最后由上汽去收购韩国双龙。

据公开报道,国资委在2008年已经遴选了10家央企进行资源类企业的海外并购,以使海外并购在国家统一规划和协调下进行,避免互相抬价,恶性竞争。

在避免国内恶性竞争之余,那些正在或即将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也应该深思一下德国人在面对中国公司竞购时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疑问:这些公司是真正的想帮助百福公司走出困境还是想扳倒百福这个竞争对手?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