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成本或大幅上升
本报报道组
15:44
2010-08-03
订阅

经济观察报报道组 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增速放缓,但多数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好于预期。进入年中,外界对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出现争议,而企业家们却普遍对第三季度的持续增长抱有信心。

本报对商界领军者的调查得出的上述两个“反常”结论再度表明,企业家们的真实心态往往与宏观经济数据和学界的争论存有偏差。与我们调查启动前的预判相比,他们选择的答案要更加乐观自信。

温和通胀正在隐现,行业之间的业绩分化也已开始显现。那些有能力将一部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或消费者的企业,下一季度有望实现盈利增长,而物流、IT等市场竞争激烈且客户提出降价要求的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

增长高于预期

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GDP增幅从第一季度的11.9%,小幅回落到10.3%。不过从接受本报调查的企业来看,第二季度综合经营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56%的企业还获得了高于预期的增长。

较之宏观经济走势,这一调查结果略显“背离”,主要原因是房地产、石油加工、电力等因宏观调控或价格管制等非市场化因素导致利润下滑的企业,没有纳入我们的调查范围。参与此次调查并返回问卷的27家公司,绝大部分是市场化竞争较充分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它们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能源原材料、消费服务、制造物流、科技IT四大板块。

上述27家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第二季度的综合经营情况低于预期,其余11家企业与预期相符,15家企业高于预期。大多数企业超过预期的重要原因,是它们在3月份预测第二季度经济走势时相对保守,普遍担心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大幅侵蚀利润。

第二季度经济较快增长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总体高位回落的实际走势,使很多企业的业绩表现高于预期。参与此次调查的企业中,44%的企业将综合经营情况超过预期的原因归结于经济因素。

营业额和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但第二季度出现回落,是大部分企业上半年经营状况的主要轨迹。

利润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的主导因素,是生产资料价格在第二季度明显回落。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6.4%和10.8%,涨幅较5月份分别回落0.7和1.4个百分点。

本报调查显示,对于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的制造业企业,第二季度采购成本的下降抵消了营业额增长放缓对利润形成的压力。不过,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挤压了利润空间。

通胀隐现

本报4月进行 《薄利时代——2010年第一季度企业调查》时,企业对于成本上涨推动通胀的担心就已较为普遍。上次调查中,68.75%的企业认为:今年最担心的问题是原材料上涨,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汇率波动(12.5%)和贸易摩擦(12.5%)。

尽管第二季度主要原材料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但展望第三季度,企业仍然较为普遍地预期原材料价格、物价水平和贷款利率都将适度上升,温和通胀似乎难以避免。

参与本报此次调查的企业中,预计第三季度主要原材料价格将会下降的,只占5%,其余95%的企业,不约而同地认为原材料价格同比、环比都会基本相当和适度上涨。

企业界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比政府主管部门的预测略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 《上半年主要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情况及下一步走势分析》认为,下半年主要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小幅震荡,大幅度上涨或下降可能性不大。

从本报调查和访谈的情况看,企业近期的主要担心,是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源成本在短暂回落后重拾升势,特别是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保险缴纳项目等刚性政策在各地相继出台,会使企业的用工成本进一步上升,物价水平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参与本报第二季度调查的企业中,85%的企业预期第三季度物价水平同比将适度上涨,48%的企业预计环比也将适度上涨。

在资金成本方面,此次调查的企业绝大部分认为贷款利率将在第三季度保持稳定或适度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3%的受访企业预期第三季度贷款将同比大幅上升。这些预期如果变为现实,企业的融资成本将大幅增加。

对出口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幅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与各界预期人民币将适度升值的预期基本一致,接受本报调查的企业也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23%的受访企业预计第三季度人民币币值将和第二季度基本相当,73%的企业认为将适度升值,另有4%的企业预期人民币币值将大幅上升。

利润预期分化

尽管面临着较为沉重的成本上升压力,但接受本报调查的大部分企业对于第三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盈利前景,依然表现出较为乐观的态度,不过行业之间的分化已经开始显现。

总体来看,82%的受访企业认为第三季度整体经济会同比大体相当或适度好转,89%的受访企业预期环比将大体相当或适度好转。但分板块来看,能源原材料、消费服务企业较为乐观,而制造物流和科技IT企业则较为谨慎。

在前两个板块中,没有企业预计第三季度整体经济会出现恶化,而在后两个板块中,分别有14%和17%的受访企业认为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恶化。

对于行业盈利前景的预期,也出现了总体看好,但板块之间分化的情况。

30%的受访企业预期第三季度利润情况将与去年同期大体相当,56%的企业预期利润情况同比将适度好转。分板块来看,能源原材料、消费服务企业对下一季度利润情况的预期,也较制造物流和科技IT企业更为积极乐观。

导致这种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板块之间对成本上升的传导能力存在差异。前两个板块的企业在内部消化一部分新增成本的同时,由于身处优势行业的主导企业地位,容易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而后两个板块的企业担心提价会流失市场份额,很难将成本向下游传导,其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

大部分物流企业属于后一种情况。德利得物流总公司运营总监恽绵说,最近不少客户都向物流企业提出降价要求,因为这些客户调整了全年的经营计划,减少了计划产量和运输量。在客户面前,物流企业较为弱势,为了不丢失市场,很多物流企业只能满足客户的降价要求。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