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中,人民币渐获新锚
鲁政委
2011-01-05 13:52
订阅

经济观察网 鲁政委/文 进入2011年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便强势开局,升值12个基点。加上去年末连续9个交易日的升值,由此也打破了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升值的最长纪录。 

虽然这一新纪录备受关注,但在笔者看来,更应该受到关注的倒是,与美元脱钩的人民币已然渐获新“锚”。 

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极富波动性 

回顾2010年,虽然是从6月19日才开始从“一线天出海”走向波动,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全年升值2055个基点,按中间价计算的年同比升值幅度精准达到3.0%。其半年来的表现丝毫不亚于此前年份任何一次自年初就开始发动的、全年同比升值3%-6%的进程。一句话,虽然半路出家,但回头看来,2010年的人民币对美元表现总体仍然极富弹性。 

对美元劲升,但人民币有效汇率仍超级稳定。虽然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劲升,但有效汇率却超级稳定。根据兴业银行编制的包含欧元区、美国、日本、新台币等15种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兴业银行综合汇率指数(CIB-CCI)的观测,2010年12月份该指数均值为117.7,仅2009年12月份均值117.6上升0.1,较2010年1月份均值117.3上升0.4。年末年初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不仅如此,兴业银行编制仅包含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三国”货币的另外一个指数兴业银行人民币金砖汇率指数(CIB-CBI)也显示,12月份该均值为111.8,较2009年12月份均值112.1下降0.3,较2010年1月份均值110.0上升1.8。年末相对年初也相当稳定。 

一句话,无论是从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来看,还是从对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来看,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剧烈波动的表象下,人民币有效汇率都保持了高度稳定。 

至此,我国货币当局已以实际行动,实现了其在6月19日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所传递的政策意图:“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波动中,渐获新“锚” 

在没有中央银行的18世纪,休谟称货币是经济之轮的“润滑剂”;而在掌管货币之收放的中央银行早成为全球各国经济“舵手”的现在,经济学家们则一致公认:每个货币都需要一个“锚”,以便作为货币政策调节之参照。巨轮无锚,不免随风飘转,逐浪起伏;倘遇惊涛袭来,则更可能倾覆。重在坚持市场供求的基础上参照一篮子调节,清楚表明在与美元“货币锚”脱钩之后,对包括美元在内的其它单一货币剧烈波动的人民币,已然渐渐寻找到了新的“货币锚”。 

因时明智选择的“货币锚”,是经济稳定繁荣的货币基础。回顾过去,在改革开放至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除个别极短时期外,基本上都是硬挂钩美元的。也就是说,美元实际上是人民币的“货币锚”,那段时期货币政策调整的中心,便是保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变。 

所幸的是,这段时期的美国恰恰进入了战后最长的“高增长、低通胀”繁荣期,由此也让中国躲过了一次次惊涛骇浪的冲击,成就了二十多年相对较为平稳的经济增长——平均9.7%的GDP增速和5.0%左右的零售价格涨幅——考虑到期间80%的时间我国经济仍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下,这种物价水平应该说并不算太高。当然,在1997-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长达6年的通货紧缩时期,也令我们首次深刻体会到中美经济周期步调错位后对美元“货币锚”坚守的沉重代价。 

自那之后,对美元“货币锚”继续坚守所带来的问题开始越来越多地显现。2002年之后,由于美元的长时间大幅无序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全面飙升,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了巨大通胀压力。 

IMF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997-2001年之间,采取与美元固定的汇率体制的经济体的通胀稳定性明显好于浮动汇率制,前者的通胀水平仅为后者的1/2;但自2002年开始,则是固定汇率制经济体的通胀表现开始持续系统性地逊于浮动汇率制,到2004年前者的通胀水平竟然高出后者一倍左右。由此,美元不仅作为“货币锚”在稳定通胀从而稳定新兴经体国内经济上的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反倒成为了造成新兴经济体动荡的祸乱之源! 

虽然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危机之后,IMF在评估后认为人民币在危机期间的稳定,在区域经济中起到了柱石作用),人民币对美元重新回到了“一线天”,但在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见底企稳之后,中美经济复苏步调之间的错位已更为明显。此时,继续盯住美元不仅带来了更多国际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也造成国内通胀压力的上升和资产泡沫化压力的加大。而反过来,在保持有效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走向更富弹性,不仅能够对国际压力做出积极应对,也能够将对经济特别是出口的不利冲击降到最低。 

数据显示,如果从同期来看,自2006年1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同比变化与出口金额增速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出口金额增速之间的相关性则分别达到了-0.4和-0.5;如果从滞后6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同比变化与出口金额增速之间的相关性虽然变得更加显著,达到0.6,但国际清算银行的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出口金额增速之间的相关性更高,均达到了-0.8。 

这意味着,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相比,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化对出口的影响更大。这与我国出口市场已相当多元化的格局是一致的。这也意味着,在美元单方面维持弱势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即使剧烈波动,只要有效汇率总体稳定,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依然是有限的。 

总之,如果说2005年之前人民币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的“美元锚”,成就了我国经济此前20多年的高速成长期的话,那么,笔者相信,随着人民币转向有效汇率的新“锚”被找到,也必将为我国经济今后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