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或面临汇市、债市“双率失控”
付鹏
2011-04-14 16:44
订阅

经济观察网 付鹏/面对着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根据历史危机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三种危机解决的办法:首先,以经济衰退的方式来强制性释放过剩产能,并以此为代价降低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体在一个低层次的水平上重新分配资源,实现新一轮的周期;其次,以新的泡沫来替代旧的泡沫,采用“直升机撒钱”的方式向经济体注入货币,通过“货币幻觉”来解决债务危机;最后就是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包括新市场的出现、新技术的出现、新制度的出现,甚至新能源的出现。

很明显在过去金融危机持续的2年多的时间里,全球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都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避免经济衰退的方式,尤其是此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而由于不可能在短期内寻找到新经济增长点,因此最优的选择就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全球范围的“货币幻觉”疗法,通过过量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这种“幻觉疗法”在短时间之内缓解了全球资本市场信贷危机,甚至可以依托“超发货币”达到刺激需求增长的目的。

但是我们必须冷静的看到这种“货币幻觉”疗法只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暂时缓解之道,并不能解决危机发生的本质,只有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才是实现经济体系良性运作,引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方法,这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经济发展的路径就不难看的出来。

而2008年危机以来,全球“货币幻觉”疗法带来的副作用已经悄然的引领着我们走入了一个“后危机时代”。由于这种复苏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注入过量的流动性只会进入虚拟经济体系,从而推高资产价格,引发了市场对滞涨的担忧,这从救市以来的各类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就可以看出。

于此同时,由于这些流动性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所以导致带领经济走出长波周期调整的新动力仍然微弱,这就使得发达经济的复苏带有明显无就业复苏的特点;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各国公共债务急剧膨胀,政府公共债务的偿还能力就会引起公众的担忧,进而演变成一场新的危机。

很显然美联储两次量化宽松的QE政策并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效果,而在近期“看起来很美”的美国经济数据,其实背后已经开始不断地反映“临时抉择”的副作用。

作为一个内需驱动的庞大经济体,衡量美国经济复苏力度最准确的指标,那毫无疑问就是美联储不断强调的新增就业岗位增速。此次经济危机中,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美国丧失了800万个就业岗位,而到现在为止伴随着经济恢复的岗位仅有90万个。 

前几日公布的美国3月份非农就业数据虽然整体好于2月份,失业率也小幅下滑到8.8%,但实际上我们如果仔细看一下分项数据,3月份美国私营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23万人,而之前的2月份为新增24万;与此同时3月份制造业就业人数稍有增加一点点仅为1.7万人,而建筑业就业人数3月份甚至没有出现增加,而相对者2月份建筑业就业人数是增加了3.7万人;并且美国3月份失业6个月以上人数占失业总人数的比例也是出现了上涨。这反映出美国就业的真实情况就是“看起来很美”。作为美国实体经济未来复苏核心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情况依旧如此低迷,就更谈不上核心实体经济就业的增长了;而作为此次金融危机导火索的房地产市场的直线下滑虽然在美联储不断“财富效应”的催化下已经结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转。房屋销售的情况依旧处于低迷的情况,而销售价格持续在底位,房地产是美国人最重要的财富衡量情况,没有房地产价格带来的复苏,仅仅是靠股市上涨带来的去债务化,恐怕收效甚微。 

而最为可怕的恐怕将是被危机后“新会计制度”掩盖起来的“麻烦”,08年美国楼市产生风险,其实最主要的就是那些被虚拟化的金融衍生品合约。这些“新会计制度”掩盖起来的金融机构亏损的真实情况,恐怕在未来也会成为另一个“失控风险的来源”。

其实,所谓的量化宽松就是“货币幻觉”疗法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印钞票先来解决金融危机后不断萎缩的全球资本流动问题,防止流动性过于紧缩产生的经济衰退,同时量化宽松政策也可以做到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但由于没有真正实体经济瓶颈的打破,政府的收支平衡就很容易陷入高负债问题,而解决高负债问题的核心就是财政收缩,但这却形成了一种螺旋性的困局,财政收缩产生的结果就是需求衰退,失业率高起,而且民间借贷活动大规模萎缩。而为了避免衰退,美联储的“货币幻觉”的量化宽松就不得不短的试图压低金融工具的融资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复苏,而这种“货币幻觉”疗法也就导致了货币激增,货币信用和财政赤字之间的恶性循环。

不断QE量化的结果,从美联储不断扩张的债券持有总量来看,现在美联储已经成为了美国财政部第一大债权人,一旦美联储的持续购买政策退出,哪怕是不抛售购买美国债券并维持现有规模,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政府倒闭恐怕是真的变成事实了,未来捉襟见肘的美国政府未来又将面临着继续融资的格局,一旦没了美联储,美国的债务危机恐怕就很难避免了。

虽然美联储一定会充当盖特纳最后的货币提供者,但目前全球市场理性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增加的货币将直接表现在价格上。美元和美债的抛售狂潮引发的就是美元的汇率价格的剧烈波动,全世界对信用货币的信任若集体崩溃,大宗商品势必会成为避险天堂。而长期国债利率的失控,使得美国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和房地产融资等各项中长期金融工具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被封杀,投资,消费的回暖以及企业盈利的回升都毁之一具,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双率”危机或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者为银河期货研究院副主任、首席宏观分析师)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