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三个建议
张斌
2010-11-23 14:13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张斌 从哥本哈根走向坎昆,国际气候进程也从高预期减排转向务实调整,尽管国际社会对坎昆会议的预期有所降低,但坎昆会议仍在一系列关键议题上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双轨”还是“并轨”的严重分歧并没有终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第二,有关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具体化,从逻辑上讲,如果2020 年中期减排目标不能明确,2050 年的减排目标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关键是发达国家要明确2020 年中期减排目标,然后才能讨论明确长期目标,或者至少,中期目标要与长远目标相一致。第三,资金方面,哥本哈根协议中的结果是,2010-2012年每年100亿美元资金,2020年增加到每年1000亿美元。由于减排目标的低预期,而且在2010-2012年间的快速启动资金数量较为有限,很可能就这一问题取得突破。第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透明,接受检验,需要“三可” ,即“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由于发达国家在2010-2012三年各100亿美元启动资金问题上做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可能“投桃报李”,在透明度问题上做出让步,坎昆谈判可望就这一问题有积极进展。第五,在气候谈判中,欧盟、美国声称要征收碳关税。打着保护气候的幌子,实际上是设置新的贸易壁垒,而保护气候的效果甚微。这一问题在坎昆谈判进程中,难以形成各方可接受的成果。

在气候谈判中,中国需要争取必要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需要保持参与和合作的态度,向全世界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获取和谐发展的外部空间,同时通过自主减缓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积极贡献。由于减排、资金、技术的主导权主要在发达国家,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战略选择只能“顺势而为”。但这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相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态度鲜明地继续坚持气候公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并在推动落实资金援助、促进南南合作、敦促发达国家将中期减排目标付诸行动等多个领域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