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荒成为垄断企业涨价的筹码
姜雷
2010-11-24 13:59
订阅

经济观察网 姜雷/文 油荒还未走远,气荒苗头已现。11月23日,武汉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日用气缺口达到10万立方米。一年前,蔓延全国的气荒正是从武汉开始的。

发改委一个月前就已经意识到今冬天然气供应的紧张局面。召集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研究的结果是: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保供艰巨。

中石油在其官网上给出解释是:天然气紧张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缺气也有价格原因。但供需未必真正失衡,完全可以通过加大进口避免的气荒,已经成为石油垄断企业倒逼决策部门提价和实施价格机制改革的筹码。

从数据上看,供需并不失衡。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1050亿立方米。今年预计全国天然气产量将达到95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缺口仅仅为100亿立方米。在天然气进口方面,仅LNG就达到了120亿立方米。陆路进口方面,仅中石油一家进口量就达到40亿立方米。

供需不失衡,中石油又用储气库不足和调峰能力不足来说事。但实际上,只要通过加大西气东输二线的进口,湖北等地的气荒完全能够避免。西气东输二线设计输气量300亿立方米,但目前每年进口仅仅40亿立方米。

中石油最初还曾将二线一期的输气量设定80亿立方米每年,但最终缩减一半。为什么缩减?正如其官网上所说,缺气也有价格原因。目前国内天然气销售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指导价格,与国际进口气价严重倒挂,进口就意味着亏损,企业缺乏进口的动力,这才是气荒的直接原因。

于是进口不足造成的气荒成为企业与价格部门谈判的筹码。在相关报道中,我们也见到中石油内部人士的表态:如果国内价格机制能够尽早理顺,那么我们安排资源进口的进度就会更快一些;反之我们只能延缓资源的进口。

言下之意很明显,要保证供应避免气荒吗?那赶紧提高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加快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尽快与国际天然气价格接轨。这样我们才有进口的动力。

发改委都在为中石油喊冤:目前中亚进口天然气价格明显高于国内销售价,中石油集团承担了巨额亏损。中石油天然气业务真的亏损吗?表面上是这样,西气东输二线输气目前40亿立方米。粗略计算,中石油为此承担近40亿元的亏损。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这样的思路无可厚非。但我们忽略的是,中石油依靠垄断,在国内天然气开采的低成本和高盈利。占据国内天然气80%以上产量的中石油,独家享受着垄断带来的高利润。

这种垄断甚至比传统石油领域更甚。在石油领域,至少还有中石油在下游销售上与之抗衡。在天然气领域,中石油占据上游80%以上产能,中游90%的管道输送,下游也在连续扩张,形成一家独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局面。

中石油从未对外公开过其生产国产天然气的成本,但中石油的半年报就能证明中石油天然气的盈利能力。上半年,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1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3.7%。2009年全年天然气业务更是实现经营利润190.46亿元。

依靠气荒这一筹码。中石油已经在价格博弈上先下一城。过去一个月里,北京、济南、天津等多个城市召开听证会,对民用天然气价格上调。之前沈阳、长沙、兰州、重庆等多个城市亦已完成调价工作。以每立方米价格上调0.23元的基准价格计算,中石油只需要销售不到2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就可以弥补中亚进口气40亿元的亏损。

但这还不是中石油的终极目标。有众多中石油专家参与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已经基本制定完毕,其核心就是实现国内销售价格与国际气价接轨。这也意味着,一旦实施价改,一家独大的中石油,将稳赚不赔,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并不反对中石油提出的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客观的说,目前国内天然气利用的确存在低效、浪费等问题。从热值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并不利于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将有利于抑制生产企业低效率使用天然气。

我们反对的是在行业垄断背景下进行的价格机制改革,在这样一个缺乏竞争主体的市场下,一家独大的中石油将利用价格改革谋得更多垄断暴利。垄断国企的职责不能是盯着企业利润,更要为民生负责。而不是通过涨价,让老百姓买单的方式来解决气荒。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