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项目遇阻 凸显国内钢铁行业困局(1)
赫荣亮
2011-04-14 14:39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网 赫荣亮/文 提要:“十二五”中国钢铁产业重新布局,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引起关注。但目前新建项目难以获得批准,沿海钢铁基地建设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沿海基地符合未来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钢铁生产上要真正实现“赶英超美”,摆脱长期从日韩欧盟进口优质钢材局面,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淘汰落后产能,那么沿海钢铁精品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十二五”中国钢铁产业重新布局,提出全国城市型钢厂按照沿海沿边原则,五年时间内搬离城市,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又一次进入了人们视线。 

国家对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向来寄予厚望,多次出台政策,鼓励钢铁企业向沿海发展。2009年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到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建设湛江、防城港、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及宁波钢铁续建项目。在“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提到,“十二五”钢铁产业布局向大钢厂倾斜、向南方倾斜、向沿江沿海倾斜,加快湛江、防城港、曹妃甸、山东沿海大型钢铁项目建设。 

一、沿海钢铁基地建设跛足前行 

虽受政府关注,但沿海基地的建设,几年来一直跛足前行,颇为不顺。什么导致沿海钢铁基地的发展缓慢,可以说原因复杂。 

中央政府表示,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不再批准新的项目上马,实际上忌惮一旦打开产能扩建阀门,各地新建项目如野马收缰,更加难以驾驭,索性一刀切砍断新建项目。 

其实,这几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但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就是钢铁产量越淘汰越增长,淘汰的越多,新增的产能越大。伴随着产能增长,全国钢铁产量一路走高,2008年,全国粗钢产量刚迈上5亿吨,仅过两年,2010年粗钢产量就达到6.27亿吨,增速惊人。 

金融危机以后,在中央政府的产业规划及政策刺激下,应该讲,钢铁产业重组的进展是很快。尤其是各地方政府主导的重组,在地方的支持下,各地大钢厂跑马圈地,一时间国内钢铁集团林立。2010年钢企粗钢产量全球前十,中国独占五席,产能增长较快的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位列其中。 

各省纷纷组建当地核心企业,一边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新建数倍的高炉,这些都让中央企业感觉如芒在背,不敢放过沿海基地。规划中的沿海精品基地建设,就这样平添波折。鞍钢鲅鱼圈项目,报批较早,2006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随着2009年两条生产线开工投产,形成5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其他基地的建设,费尽周折,两家央企宝钢和武钢的日子也不好过,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迟迟未获中央政府批准。中央之所以不敢放开,一刀切地对待沿海钢铁基地,其根源也在于,地方政府扩张产能愿望强烈。 

二、我国需要加快建设沿海钢铁基地 

应该反思,我国钢铁产能增长较快有其合理性。全社会的消费处于增长阶段,城市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钢材,居民消费升级,也需要钢材。目前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汽车、日用家电的购买量很大,这都将耗费钢材。 

但我国钢铁产能有其不合理之处,就是重复建设,生产相似产品的生产线过于密集。比如热轧板生产能力过剩,盈利能力长时期低于其他品种,测算后发现,热轧板材吨钢毛利率很低,甚至比螺纹钢低四五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利润微薄,行情稍不景气,热轧板材产品就跌到亏损线以下。另外,地域限制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导致了作为企业层面的兼并重组多发生在区域内,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这也更加重了国内产能的重复建设。 

但对于沿海精品钢基地,政府应该放开手脚,这符合未来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首先,目前准备在建的沿海大钢铁项目,产品水平上比内陆上了一个台阶,这有助于提高我国钢铁产品层次。尽管我国钢铁产量占到了全球的近半壁江山,产量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总和,但没有改变中国钢铁大而弱局面,钢铁生产工艺依然没有实现“赶英超美”,长期需从日韩欧盟进口优质钢材,地位相当尴尬。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