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刘伟勋/文 今年前几个月,国内食用油、饮料、零售、快递、航空等多个行业增长放缓效益下滑,部分骨干企业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20%。这些企业尽管仍保持盈利,但利润空间已被大幅压缩,甚至已经接近亏损边缘。
尽管所处行业各不相同,但利润下滑的企业面临着近乎相同的处境:原材料、燃油、人工、融资等各种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自身消化新增成本的空间有限,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却因为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而无法上涨,夹击之下企业的利润被大量侵蚀。
尤其是食用油、方便面等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的生产加工企业,原本的利润率就不高,售价上调的通道被堵住后,上升的成本已经难以找到出口。
事实上,企业利润增长放缓的情况2010年下半年就有所显现,但今年以来在较高的通胀压力之下,随着油价上调、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政府部门的频繁“约谈”,部分企业的盈利状况进一步恶化。某种程度上,企业,尤其是民营和外资企业,已经成为维持物价稳定的主要买单者。
扣除市场竞争的因素,众多企业当前的利润下滑,主要源于成本侧的要素提价和销售侧的价格管制,背后的控制力量都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表面来看,为了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稳定物价,企业目前的状态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这种状态难以长期持续,并且已经潜伏下隐患,使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最近,一些饮料企业通过包装“瘦身”变相提价,部分快递企业试图通过加收取件费提高收益,这些都是企业在涨价敏感时期采取的变通做法,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做法尽管遭到质疑,但没有越过企业的道德底线,强于个别企业偷工减料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以降低成本的另一种“变通”。
能够变相涨价的企业尚属幸运,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且受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行业,为数众多的企业短期内大幅提价几无可能。业界预期CPI的较高增幅仍将保持一段时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很可能重拾比“约谈”威力更大的临时价格干预。可以预见的是,企业效益下滑的势头未来仍将延续一段时间,无法预见的是,企业在低利润和亏损状况下能支撑多久。
对于企业而言,比利润下滑更为可怕的,是现金流的紧张。近期,已有企业感受到银行信贷闸门的收紧和客户回款的拖延,其直接结果是应收账款激增,现金流紧绷。而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自身难以为继的同时,还将对上下游产生冲击,甚至引爆系统性风险。
从理论上分析,面对成本上升和售价受控的现状,企业更为现实的选择是减少生产,其逻辑是产量越小亏损越少。更为极端的情况,是企业对未来产生悲观预期,可能主动选择退出市场。
如果上述理论推测演变成现实,变为多数企业的理性选择,结果将是企业减亏、供给减少,出现供不应求。而按照最基本的供需规律,供不应求必将导致价格上涨,而且很可能是报复性的上涨,政府重压之下的价格稳定或将功亏一篑。
事实上,部分石油和电力企业以前出现亏损时,就或多或少采用过减产措施调节供需,政府在“油荒”、“电荒”的压力之下部分满足了企业的涨价要求。尽管大部分民营和外资企业没有央企的游说能力,但它们大多相信,一旦出现供需失衡,政府首要关注的是市场供给而非价格高低,因为前者对社会的影响通常高于后者。
- 经营不善 央企工美集团退出房地产业 2011-04-20
- 一季度逆差中的“新周期”信号 2011-04-17
- 影响全局的房地产让中国政府伤不起 2011-04-14
- 夏斌:宏观调控力度绝不能松动 2011-04-12
- 【市场观察】早评:今日投资者最需警惕什么 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