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六年来首次季度贸易逆差”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尽管全球经济分工和利益格局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随着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主动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中国贸易收支将逐步告别“高顺差”时代,逐步向“平衡”状态过渡,中国的内外经济将变得更加均衡。
如何看待一季度的贸易逆差?逆差背后又预示着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怎样的变化?它对中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又有何促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有更深刻的思考。
看待一季度的贸易逆差不仅好看表面,更要看到其背后改变的逻辑,需要全面分析逆差的体现的本质特征。首先,一季度逆差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双高”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次季度出现逆差是在进口比出口的速度快很多,而且进出口都是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与一般意义上的进口增长快而出口出不去而导致的逆差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在“双高”情况下出现的逆差是健康的。
其次,它反映出中国内需型经济的渐趋形成,正成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双边贸易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中国与东盟、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贸易额分别增长37.5%、47.5%、43.1%、59.5%和42.4%,并成为这些国家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GDP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今年一季度在我国积极推进“贸易平衡战略”以及为缓解与世界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摩擦,主动加大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力度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六年以来的首次季度逆差。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扮演着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世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这一切都表明中国靠自身结构的转变正成为推动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
然而,逆差的背后也蕴藏着种种隐忧。出口动力的不足正反映的是中国面临的深层次结构难题,以低工资报酬、高能源消耗以及高额出口退税补贴的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上原材料的全线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压力,中国出口部门面临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而在汇率争端和贸易围剿中,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外部环境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贸易顺差走向看,中国将逐渐告别贸易持续、大幅度顺差时代。
全球范围看,面对全球需求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减弱,纠结于复苏与平衡的全球经济,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凸显出其复杂性。全球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在下降,最稀缺的资源是国际市场空间,中国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市场,又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和争取新兴产业市场空间,调整压力明显加大,从而经历外需停滞不前而内需尚未培育成熟的“转型镇痛期”,这决定了为降低转型的经济成本,我们也不可能承受过大的贸易逆差。
1 | 2 |
- 【市场观察】早评:这个热点可继续炒作 2011-04-12
- 美国政府暂免关门 欢乐财经 2011-04-11 2011-04-11
- 【市场观察】早评:今日投资者最需警惕什么 2011-04-11
- 【市场观察】午评:红色十字星 10日线上演龙虎斗 2011-03-11
- 2月现73亿美元贸易逆差 全年顺差额预计大减 20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