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观察家 > 大家

欧宁:纪录片与社会制衡(1)

  
作者:王小鲁
发布日期:2008-09-25
 1  |  2 
经济观察报 王小鲁/文

欧宁的社会身份是多重的,他是公司老板,民间组织团体的动员者,策展人,还是一个纪录片创作者,一个以电影为由头凝聚一群人的人。

他的简历大概如下:1969年生于广东,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国际文化传播系,1994年创办音乐团体新群众。1999年在深圳、广州两地创办电影团体缘影会。2003年他拍摄了纪录片《三元里》,2006年创作纪录片《煤市街》。同时开展着他的关于城市空间的社会研究——“大栅栏计划”。

欧宁早年生活在深圳的时候,是对当时流行文化的介入比较多的人。他开始是做广告公司文案,后来出一些民间杂志,再后来曾策划一些演出,比如邀请摇滚乐队唐朝来深圳表演。那时候的深圳,不像现在略有落寞之感,那时候这是全民仰望、引领风尚的地方。欧宁此时在深圳策划演出,其实是有点类似于“穴头”一样的人。

当然这其中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他有自己的文化理想,他把这些理想寄托在策展和出杂志这些动作里面。他出一些民间性杂志的动机,据说是来源于对1980年代文化氛围的回忆和追慕。他在中学时就写诗,喜欢北岛,而对北岛等人创办民刊的做法倾慕于心。后来他做民间电影团体缘影会的时候,也是喜欢出一些粗糙的小册子。这种不是正规出版物,只在酒吧、书店某个角落或者某些民间性文化空间出现的小册子,其实承载的是一份理想,一种自由自主的意志,一种思想的风格。

可以看出,他是与八十年代人文思潮有着深刻渊源的人。

但是,被八十年代的文化理想洗礼一番又碰上九十年代商业大潮的人,一般都有着深刻的转变,那个时候文化人的分化十分剧烈。欧宁说那个时候他曾对一些东西失望,比如对诗歌、摇滚乐。他发现神圣的摇滚乐的实践者——那些乐手也许并没有承载一种文化与社会的使命,而是充满着私心杂念。于是他就去寻找其他的东西。他说:

“当我慢慢看清摇滚乐圈的习气,那种被唱片工业培养出起来的无知和骄横,我感到特别讨厌,他们就是娱乐,早就没有崔健刚出来的时候那种文化批判的东西了,所以很快我就厌倦了,我就去找新的东西。”

接下来,也许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他所组织的缘影会。缘影会当时在广州和深圳两地展开活动。其缘起是这样的:

“在九十年代中期,深圳和广州有很多镭射影碟出租,很多好莱坞的东西,但是偶尔也能找到一张艾慕杜华的《基卡》(Kika)之类的,这就一下子打开了我对艺术电影的兴趣。由于深圳离香港比较近,我经常跑香港,那时香港电影发行人和导演舒琪开了一个‘壹角度’的书店,因为他本人是很多艺术电影的发行人,阿巴斯的电影,还有很多亚洲独立电影都是他在发行,他拿到了发行权,就可以出VCD,像基斯洛夫斯基的整套《十戒》都是他做的。我认识他后,觉得那么多资料在大陆都找不到,如果我自己看就太可惜了,应该搞个什么活动把它们与更多人分享,就搞了个缘影会。”

欧宁并不是学电影的,他只是在偶然之间受到启发,组织了一个电影小组一样的民间团体。而组织这个团体还有其他的想法,他说当年峨嵋电影制片厂的《电影作品》杂志——也就是今天的《看电影》——搞不下去了,有人推荐他去做设计,当时看到他们组织来的稿子,觉得这些稿子“太烂了”。“唯一有价值的是吴文光做客座编辑编的那些纪录片的东西,我就说不如我再给它增加一些内容吧,我就专做比较偏门的艺术电影这些东西,要是我专门地编下去,我就得找人写作,但那时候中国是没有影评人的,你要培养影评人。我想,通过缘影会来组织放映,可以培养一些人才,因为我相信这样之后,可以出现很多的导演啊,或者是电影节的组织者啊,影评人等等。”

这些设想和最早的努力,在后来都有所回馈。现在的华语传媒大奖的组织者和南方一些与电影有关的传媒人,据说有些就是当年缘影会组织的观片会上熏陶出来的。同时,缘影会里也出现了一些有志于进行电影创作的青年,比如蒋志、曹斐。缘影会后来发展十分迅猛,人数最多时已有800名会员,而且采取了收费的形式。100块钱可以看10次电影,也就是看一次电影10块钱。

“因为我们是做非牟利团体,但非牟利团体不等于和钱没关系,因为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比如我们每期都会出会刊的,还邀请导演从北京飞过来,这都是有成本的,然后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酬劳的,收这些钱只是拿来出书和请导演。”

可以看出欧宁与其他人是有所不同的,他既有自己的文化理想,还有一种商业的精明,也许与他生长于广东而那又是一个商业文明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这一点使他与其他的一些艺术家比如DV创作者不同,后者往往现状窘迫,但欧宁可以在经济上比较从容。他后来拍摄的《煤市街》和大栅栏研究计划,是有基金会出钱资助的,而最早的工作和在深圳策划演出也使他有资金运营早期缘影会的一些事务。欧宁的维持艺术生存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但也许那只是有限的个案,难以复制,难以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经济特困局面有更多的缓解。

缘影会后来在社会上的位置曾引起争论,其合法性受到质疑。但从后面的效果来看,它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事实上,这个缘影会类似于一个NGO,NGO在国外被称为政府的“减压阀”,代表着公民社会的力量,有时候政府不能反映民意,NGO会代表公民社会来对此进行矫正,从而使社会各个层次的力量达到良性沟通。具体到缘影会来说,它是在政府无力顾及的一些小的细微之处发生作用,它丰富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所以后来欧宁说,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要给纳税人组织一些文化生活,他们在这个方面没有做,而缘影会做了,如果他们做了而当地政府不高兴,那就太荒唐了。

值得一提的是,缘影会建立之初的资源是香港舒琪先生提供的。舒琪是著名导演,还是电影评论家,他当初的一点小动作给大陆的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我遇到舒琪先生,提及他当初的星星之火竟然燎原,应该是自己未曾料及的吧,舒琪说:“我其实只是一个AGENT,没有我的话,也会有其他人来做。”

文化人没必要小觑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从缘影会的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后来,因为电影碟片市场的普及,从舒琪这样的通道获得的资源在大陆已经不那么稀缺,缘影会就开始放王小帅的 《冬春的日子》、贾樟柯没有公映的作品这类电影。

 1  |  2 
相关文章
more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