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11-03
苏琦
订阅

公务员热无可厚非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又一如既往吸引了众多赶考者,这其中尤以发改委的职位最为炙手,据说已达4000人追一职的比例。

在一个人口众多的资源匮乏型社会里,任何能提供稳定收入和可预期的未来的门路,都会引来人们的蜂拥竞逐。

过去的高考,因为暗含着大学毕业后包分配的预期,年年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光景。只因后来大学毕业不意味着就业,流水线技工行情好过基础学科毕业生,兼之各类民办技校蜂起,才使高考的灼人热度略为缓解。而当年风靡一时的托福、GRE考试,则至今风采依然,与其相伴而生的考试培训学校如新东方等也纷纷做大。

其他如经济适用房摇号,机动车牌号竞拍,乃至医院看专家诊排队,均可用资源匮乏导致的供需紧张来解释。对于此类的热追,人们的心态大体平和,而唯独对于公务员热则颇有非议,此中心态差异,颇令人玩味。

按说值此急景凋年,人们面对裁员纷纷的职场寒冬心生怯意,转而寻求公务员的港湾取暖,本无可厚非。从工作的稳定性上来说,这一轮机构改革渐入尾声,在近两三年内再进行大规模减员分流的可能性不大。从劳动保障上来说,除了社会上的四险一金外,公务员还有补充医疗等。从职业前景说,只要不出大的差错或贪功冒进,循例而为,积功累进,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是有充分预期的。此外,还有各种实质性的丰厚待遇,如单位组织的各种培训,尤其是海外培训,含金量极高——市场上的企业,除非跨国公司或大型国企,一般没有如此手笔。

细究人们对公务员热的非议,大概有以下心理在“作祟”。

在一些心系改革成果和走向的人士看来,当年改革开放的主旨就是为了拓展体制外的空间,让人们摆脱体制的束缚,从“单位人”变成“市场人”,也因此有一段时间,无论是公务员“下海”,还是打破 “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的“破三铁”之举,还是下深圳闯海南的热潮,大都成为媒体讴歌的对象,而其间的勇于践行者,更被人们视为肩负改革希望的开拓进取型人才。因之,对于如今人们纷纷热衷于报考公务员,上述人士不免忧心这是否意味着改革回潮,中国会不会重回“单位”时代?抑或人们开始变得不那么锐意进取,整个社会开始变得保守中庸?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多少有点“泛意识形态化”。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对于自身的职业选择,除了理念偏好和理想驱动外,更多是利益得失的权衡,说白了,就是投入产出的性价比。

当年人们投身市场,更多不是因为想要成为改革的“化身”,而是奔着市场中的机会和机遇而去的。虽然不排除当时有因媒体选择性报道而产生的渲染成份,但人们确实看到很多市场活跃分子活生生的成功范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决定与其抱残守缺,在办公室一根烟一杯茶一张报地耗费光阴,不若到市场上一试身手。当然,这其中,多少也有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而产生的盲动成分。

循此性价比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更心平气和地看待如今的公务员热。这一方面说明当年清汤寡水犹如鸡肋的公务员职位的含金量在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则说明市场的机遇和机会在减少,而风险则在加大。

因此,即使我们觉得公务员热有什么不妥,也不应一味指责报考公务员者,而应细察公务员含金量的增加是否合理,而市场风险是否因为我们社保体系的缺失而有所放大,如此,方能造就一个大致公平合理的就业市场——风险偏好者尽可以投身市场而不致担心有冻馁之虞,循规蹈矩者尽可依体制而存,保有相匹配的稳定而体面的收入。

否则,在人们的理性驱动下,公务员热将持续下去。至于最热的职位会不会仍来自发改委,则要看这个部门是否一直保有现在的位高权重的地位。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