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商业的归商业 政府的归政府

订阅
2009-05-25
社论
国家审计署报告印证了此前媒体的报道,即有信贷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以票据贴现等方式成为企业套利工具。审计署没有披露哪些银行存在类似情况,也未必能详查类似虚假信贷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不过可以肯定,这种行为绝非个案。

审计署报告称,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所致。如此定论当然是事实,却不是问题的实质。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恰好反映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现实。一方面,银行作为上市的商业机构,必须考虑风险与回报的关系,考虑盈利,考虑股东利益;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经营上仍然会受制于各种非市场因素,包括有关部门设定的信贷指标等等。

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信贷虚增是这样一种双重压力的产物。而“审核把关不严”,很难说没有银行与企业的默契在里面。尽管这是一个很难证实的命题——一些银行并非不知道这些资金和票据的真实面目,但很显然,它们没有严格审核的动力。

目前,国有银行中,除农行仍在改制上市进程中外,其他银行都已成为上市银行,市值在全球金融企业中排名靠前。作为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它们需要权衡风险与回报,从股东利益出发,实现利润最大化。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刺激计划,带动了一批政府主导的大项目,银行追捧这些项目是合乎商业逻辑的,虽然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但是另一方面,当放贷积极与否,或明或暗地与保增长大局捆绑在一起时,银行比拼放贷,就不纯粹是一种商业选择,而多了政治考量。这种考量与企业防范风险和实现利润的目标叠加,必然会出现经营者的扭曲行为。换句话说,一些银行有虚增信贷的动力。

无论是虚假的票据贴现或者其他方式,能够增加新增贷款总量,体现出银行支持保增长的积极性,而银行自身的风险并没有放大,“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也就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了。问题在于,如果将银行业的扭曲行为放大到整个金融体系去看,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却是存在的。比如说,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资金转道进入了股市,这些投机资金的存在,可能放大股市波动。

审计署提出,金融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并加强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等方面的现场检查。这当然是必要的。不过我们认为,就信贷而言,应该将商业的归于商业,政策的归于政策。

在企业缺血的时候,指责银行不义容易引起共鸣,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监管机构的道德劝诫乃至行政弹压,固然也可能收到效果,但也容易引起扭曲,诱发金融风险。在一个并非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上,这种尴尬是难以避免的。

比如说中小企业贷款,只有银行确实能够从中获得利益,才有足够的动力给中小企业贷款。否则,银行的慎贷乃至不贷即使可能遭致非议,也仍然是一种理性选择。实际上,如果银行业打着保增长的旗号不加甄别地放贷,反而值得警惕。

我们相信,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总是可以提供多种选择,对金融领域开放的迟滞,民间借贷阳光化进程的缓慢,都强化了中小企业求贷无门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做的,仅仅是开放市场,取消不合理的行政管制。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