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民营资本只是救火队员吗

订阅
2009-06-09
社论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北京地铁四号线即将投入试运行。这是大陆首个以公私合营(PPP)模式合作投资的铁路项目。在这条地铁线的建设期,不少城市加入到对公用事业领域民营资本的清退风波中,现在,当它投入运营之时,中国经济经历着过去十年未有的减速,对复苏前景的猜测中,最大的不确定就是民间投资能否启动。

这种现实的冲突在过去六七年中一直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被描述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民营资本退出公用事业领域在所难免,即使在北京,民营资本也逐步告别了地面公共交通领域。而在高速公路运营方面,因为频发的腐败案,民营资本也被迅速扫地出门。

一些地方官员声称,只有收归国有才能够为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公共服务。官员们都忘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当财政不堪重负,各地政府争相推进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时候,他们也曾说过,只有民营化才能够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然而,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没有人关心民间投资是好是坏。在很多时候,民间投资就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代名词,民间投资意味着高污染和高能耗,对这种所谓的盲目投资的清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在中国经历了雪灾和地震的考验之后,更多人开始相信,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能令行禁止,在国家有难时承担起社会责任。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又聚焦于民间投资。这一次民间投资被看作是中国经济的救主。吸引民间投资重新被拿到国家层面来讨论,为民间投资扫清障碍,成为各地政府津津乐道的事情。两个“凡是”再次出现在地方政府的红头文件里:凡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都要对民间资本开放。

我们似乎正在陷入某种怪圈。一旦经济景气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到民间投资,打破垄断的声音被大国企的超额利润淹没。民间投资屡屡被看作麻烦制造者,一旦民营企业试图冲破某种市场藩篱,换来的往往是更多的管制。而当经济低迷时,没有人愿意投资,所有人又都希望民营资本接盘。这样的轮回已经一再上演。

这一次,又会是一个轮回的开始吗?我们不希望如此。民间投资并非中国经济的“救火队员”。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活力来自于民间投资的活跃,竞争环境下的民间投资也更为高效。2003年之后,中国经济重回高增长区间,是中国有效兑现入世承诺的产物。对外开放首先对内开放成为各方共识,而这一进程在之后的几年中却屡屡受挫,是值得检讨的。

如果我们确实以民间投资为中国经济列车运行的主动力,就该摒弃实用主义的态度,培育好这个经济引擎,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容易摆平各种利益关系,当然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进市场开放,为民间投资减轻负担,使其轻装上阵。经济不好的时候,就更不宜与民争利,不妨放下种种观念的桎梏,共体时艰,为民间投资扫清障碍。

这正是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所在。实际上,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跳跃式成长,都与对民间投资的松绑密切相关,都伴随着政府的自我削权和对管制的主动放松。中国经济的复苏确实需要民间投资的启动,不过,这需要对民营资本的一种真正的信念。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