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我们如何信仰?
魏黎明
2010-08-24 08:46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魏黎明 在我的老家苏北农村,一个久病不愈的人,往往最后都要“信耶稣”。以至于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许多文盲也会唱赞美诗,尽管他们往往不明就里。

这不是故事,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这在中国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调查显示,中国现有基督徒总数估计为230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而在基督徒信教的主要原因中,归因自己或家人生病的信徒占到了68.8%。也就是说,超过2/3的中国基督徒是因病信教。

能否就此质疑国人信仰的动机不纯?这是一个颇难回答的问题。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当前的医疗保障体制下,生老病死更多时候是个人或家庭的事情。因此,因病入教也就有了社会基础。况且,生老病死等人生际遇,本来就是影响人们信仰指向的重要因素。

与之相比,当下一种消费型信教行为似乎更值得关注。近日闻名于世的道长李一,以神奇医术以及道家养生概念备受推崇。稍早前,少林寺也推出了少林药局医院,号称以“禅疗、食疗、功夫疗”治病。必须说明的是,道医、禅医等的功用和传统必须得到承认和尊重,只要能真正为人解病救难,则一定功德无量。

然而,当一场养生课动辄以数千、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标价时,这种宗教行为的纯粹性就要打上一个问号。或许,在市场经济催生的消费时代,宗教活动明码标价也算是顺应形势?事实也似乎倾向于承认这一点。据媒体报道,道长李一的弟子数万,其中不乏自奉甚高的社会精英,甚至还有人出书为“神仙”出世造势呐喊。但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种偏离。如果李一的道医活动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则他的“神仙”帽子是不是戴得有点歪了?而如果真是“神仙”,则世上真有靠医病救人发财致富的“神仙”吗?

事实上,“神仙”李一就是个商人。他的所谓水下闭气和通电疗法,其实就是用以包装自己的手法。少林有绝学,然后才能立足并闻名于世。对李一而言,弄点神神秘秘、超越常理的东西,给自己打上神通广大的标签,其目的只有一个——将整个产业链条接上,使其动辄数万元的养生课程具有理论和现实根据。只是其宣传功夫有点剑出偏锋。因此,从不讳言商业的释永信可以光明正大地做少林CEO,而他却只能躲躲闪闪地当“神仙”。

像之前许多被捧红的 “大师”、“传道者”、“成功人士”一样,当前我们这个社会,这样的“领袖人物”实在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似乎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这方面,可以鉴证的是另一位“大师”张悟本的崛起。正是因为民众在生活富裕之后对养生、信仰等精神寄托产生了急切的需求,张大师也才有了用武之地。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催生了“神仙”李一。

在我们这个时代,信仰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笑话,常常会遭遇哂笑和不屑。的确,与实实在在的养生和健体相比,信仰看上去过于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然而,在身心平和的两端,身体强健了,心灵如果依然干涸,则难以称得上健康。这就是当下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一方面是产生了无所不能、盛极一时的“神仙”李一,另一方面却是整个道教乃至其他宗教的落寞。这也构成了一个矛盾的两面,一面是道家养生、武术健体等的热闹场面,一面则是对于宗教纯粹信仰的冷冷清清。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强健,但心灵寂寞、信仰缺失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笃定,我们的腿脚再健壮,也走不好路;而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暴戾,则甚至我们的手脚越健壮越会干出偏激的事。

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命题。面对这个命题,张悟本解决不了,少林绝学解决不了,“神仙”李一同样也解决不了。对此,当种种宗教消费行为以“神仙”、“大师”的噱头出现时,相形之下,我的那些没有多少消费能力的乡亲们的信教行为,尽管无奈,则更为真实。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