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中国概念股:张扬的探底(2)
1 | 2 |
有一些美股分析员,称中国的企业家只会办“红事”而不会办“白事”。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很多都是所谓的景气股、产业股,除了新东方等少数几家之外,大量公司的收入多来自于广告、互联网和网络游戏。这些公司在已经到来并搅得人心惶惶的经济危机中,恐怕难以避免受到巨大的冲击。尽管陈天桥一再说,经济危机的到来对于像盛大这样提供网上娱乐产业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从过去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陈天桥频频派出像唐骏这样的说故事高手去游说华尔街,固执的美国投资人对于这个在中国出生就具有原罪的行业,始终带有一份让中国企业家愤懑的戒心。而像中国铝业、中石油和中移动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因为文化的关系,美国投资者很难感受到它们那难以撼动的特殊地位,因此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一再提示调低预测。这或许会真正造成“低估”价值。而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冲击的消费类和基建类行业,却没有几家能够在美国上市,否则,现如今也开始“树信心保增长”的华尔街投资者,可能会像追捧沃尔玛一样,追捧我们的美廉美或者真功夫。
因此,我们或许会遭遇一个非常不愿意面对的现实,那就是,中国概念股在09年可能还会继续浩浩荡荡的探底之旅,这一次旅行的周期会有多远?——可能会比企业家的思想走得更远。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常有思古怀远的专题推出。而如果带着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心态回看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的历程,则让人捏一把汗。遥想当年,中国公司第一次在美国股市形成的热潮是在1993年7月,此后,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为主的公司,如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和大唐发电等公司纷纷在美国上市,引发热潮。而当时购买这些股票的主要是一些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原本打算长期持有,后来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出现,投资者纷纷斩仓抛售,落荒而逃,造成股价狂跌。1996年,中国的红筹股在华尔街再度掀起狂潮,而这场激情在1997年10月的金融风暴之后就匆匆再度宣告结束。第二次浪潮消退后,国外资本市场对中国股票一度敬而远之。
1999年开始的互联网热潮,带来了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的第三次高潮。当年名不见经传的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挂牌当日,股价由20美元飙升到67.2美元,上涨235%,当日市值超过110亿人民币,集资1亿美元。之后三大门户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随着美国网络泡沫的破裂,股价随之跌到谷底。2002年,由中国移动策动的短信SP业务引发了一次新的高潮,不但让三大门户复活,而且带动了一批新网站的崛起。携程、盛大和一批SP公司上市,中国概念股的又一个高潮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更出现短暂的奥运行情,倒是紧跟内地形势。然而到了夏秋之交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概念股开始新一轮的回调。
从以上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的每一次调整都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且都要经历一次从过度高估到过度低估的过程。
美股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不一样,他们五花八门的机构投资者多而散户相对较少。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一旦信心失去保障,不惜一切地抛售是他们常用的手段。而现在,投资者们已经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极度富有侵略性和创新精神的态度,一变而为极度的保守。看看最近的道琼斯指数就知道,美国人对于金融类的股票已经敬而远之,连股王Google他们也持谨慎态度,反而开始支持极传统的沃尔玛和波音。有搜索大师之称的约翰?巴特勒(John Battelle)发表文章,预测2009年美国科技业的前景时还说,苹果业绩增长的趋势将会逆转。“靠耍酷的公司增长会遇到坎,苹果将遭遇这道坎。”他说。连苹果他们都已经不相信了,还能指望他们在短期之内,逆市承认低估了中国概念股的价值?无怪乎,最近越来越多听到内地的美股投资者在大呼愿上帝保佑华尔街和保佑华尔街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了。
1 | 2 |

- · 搜狐Q3营收超预期 张朝阳1.5亿回购股... | 01-09
- · 美股攀升,中国概念股全线上涨 | 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