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货币政策调整进入倒计时
经济观察网 易鹏/文 10月14日,央行公布了9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167亿元。这个数据,媒体认为有些意外,因为在之前,业界普遍预期9月份的新增信贷可能会持续走低。外电曾引用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话称,9月份新增贷款仅有3000亿至4000亿元。其实,每年9月份是季度结算点,往往都会高于7、8月的新增贷款数量。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待,9月的5167亿,超出了7月份的3559亿元、8月的4104亿元是完全正常的。但同时也应该提出,中国应该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了。
至此,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当然和这个配套的数据就是,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54万亿元,同比增长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7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20.4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7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6%。
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继续再创造新高。如果再用适当宽松来描绘M2的29.31%的增幅,来定性全年可能新增贷款达到10万亿,比去年差不多增长快三倍的事实。那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了,现在完全可以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凡事都有度,我最近一直认为,中国已经进入退出这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倒计时了。
配合我这种判断的是有无数的数据的支撑。进出口数据的好转就是其中一个。昨天,海关统计显示,9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189.4亿美元,同比只下降10.1%,对比1-9月累计下降的20.9%已经是很大的改变,其中环比还增长14.2%。进、出口双双超过千亿美元。其中出口值1159.3亿美元,同比下降15.2%,环比增长11.8%;进口1030.1亿美元,同比下降3.5%,环比增长17%。为此我查了2008年的月份进出口数据,发现在2008年9月的数据在2008年这个创造了新中国历史进出口新高的全年中,仅次于7月的最高,处于次高。这样也间接说明了9月数据的含金量,同比只下降10.1%,如果再回溯到2007年的话,9月的进出口总额已经开始有高于10个点以上的的增长,因为在2008年9月进出口额的同比增长幅度是21.4%。随着后面同比对应的基数偏低,进出口的正增长是时间的问题了。
也还是在北京时间14日晚,道琼斯指数重上了1万点。这是一个表明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指标。关键是,这种重要指标带来的种种心理暗示,会加速经济的复苏。一旦经济进入新的一个经济周期,进入真正的扩张阶段,全球和中国还想继续保持这种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那就不是在刺激经济、保增长了,而是在制造恶性的通货膨胀来自杀。道琼斯指数重上万点,必然会加速中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
其实在中国而言,尽管三季度的GDP还没有公布,但外界普遍预测在8.5%与9%之间。这样的数据,放在别的年头也不是很差的数据。全年保八已经没有任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政府还在强调经济回稳的还不稳定,不确切性比较多,暂时会持续现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的看到,这个政策的退出是时间的问题了。
其实,澳大利亚联储在10月6日加息25个基点,就已经打响了后经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的第一枪。后续的主要经济体,自然会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情况,逐步来调整货币政策。中国肯定也包含在其中。只是中国按照惯例,四季度的新增贷款的规模就不会很大,所以决策层还可以继续喊着口号,让这种形式上的货币政策持续下去。但在私下已经开始谋划退出的时机了。再说,现在由于前几个月新增贷款增速过猛,很多股份制的银行已经暴露出核心资本率不足的问题,即使要他们新增贷款,也难以为继了。
不要被9月新增贷款超出意外所蒙蔽,一定要未雨绸缪,不宜在经济政策即将逆转的时候,继续保持大规模的投资和借贷。否则,资金链断裂,半拉子工程的出现,也许不是新闻。当真的到了政府提出要实施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时候,那一切都晚了。我们必须要对2008年,中国经济政策从从紧到极度宽松的转变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保持足够的认识。

- · 经济蓝皮书:中国今年GDP达8.3%以上 | 2009-12-07
- · 华为的选择 | 2009-12-07
- · “三胺事件”一年 中国乳业市场恢复 | 2009-12-07
- · 中国重工等三新股今日网上申购 | 2009-12-07
- · 联合国拒绝十个中国风电场CDM项目 | 200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