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加息时机尚不成熟

订阅
10:32
2010-01-28
史晨昱

经济观察网 史晨昱/文 停贷传闻尚甚嚣尘上,加息声又不绝于耳。声声收紧,事事关息。

虽然澳大利亚打响了发达国家升息第一枪,但近期巴西、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却引领了退出风向。实不足怪。笔者认为,通胀进程或与复苏进程一致,即顺序为:新兴国家、美国、欧洲、日本。这为全球退出循序启动指明了方向。

2010年伊始,中国央行的通胀预期管理也从幕后走到前台。但三枪惊奇拍案,与其说未雨绸缪通胀,不如说是担忧经济过热苗头重现。中国经济“一放就热,一管就死”的老毛病需要警惕。根据历史经验,中国的GDP增长一超过10%,经济容易很快过热。2009年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尽管有上年基数较低的因素,但这一增长率显然已达到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欧美房价阴跌不止之时,中国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小阳春”竟演变成一座火焰山。此外,部分行业集聚相当规模的过剩产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过剩的产能主要不是经济下滑造成既有产能的开工不足,而是在此轮大规模投资实施中最新形成的。2009年投资占GDP比例已经高达67%,如此高的比率在中国改革史上绝无仅有。

上述担忧最直接的后果是触发加息预期。不过,即使不考虑美联储调整利率的时机和幅度,国内加息时机也尚不成熟。从国内历史看,加息举措一般发生在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在10%以上。从此意义上讲,2010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和投资增速至关重要,如果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位于过热区间,国内加息条件才浮现。

但无论如何,退出只是时间问题。相比美联储的市场化退出方式,中国退出难度更大。未来控制市场流动性和信贷增量的后继途径,无论是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超额准备金利率抑或加息,均偏数量型,无异于一剂猛药。

在国内收紧的同时,还需谨防外部重燃的升值压力成为另一种被动退出机制。在经历了次贷危机这一间歇期后,人民币汇率再成众矢之的,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正在卷土重来。如果“全球经济再平衡”论调被大多数国家认可,中国拥有庞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必须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否则将成为国际靶子。截至2009年11月底,已有19个国家对中国接连发起101项贸易救济,涉及金额高达116.8亿美元。事实上是压迫人民币变相升值。贸易保护和汇率压力如两把利剑,为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平添巨大压力。

各类政策,不论是真收紧,还是假预期,初衷无疑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防脱缰后难以收拾。从此角度而言,各类政策的出台不应当成传统总量控制型行政手段的回归,紧不如稳,因此切忌围追堵截式的一刀切和一窝蜂,否则必致调控大起大落。温总理去年底答记者提问,启发我们在反思天量信贷宽松性的同时,也思忖紧缩尺度的适宜性。

如果过于偏重数量型调控,而结构型调整不到位甚至缺失,则既缺乏针对性,又掣肘实际经济效果。可以预期,在中央与地方及市场的多重多阶段博弈中,地方及市场最理性的反应必是节节败退,楼市成交回落、股指迅速暴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逼迫货币环境重启宽松。以至于市场已现断言,今年的信贷投放有可能出现前紧后松的格局。如果这幕上演,岂不白白给了热钱蜂拥抄底的机会。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解决宏观的、周期性的、短期的经济问题,难以解决深层次的、长期的制度性问题和产业的全面重整,即宏观调控政策不能代替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市场规律和产业政策。以房地产为例。资金要素是除土地之外房地产开发最重要的要素。所以,房地产的核心问题说到底还是金融。金融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房地产业引起强烈反应。除了调控房价外,还需从土地和资金两个源头入手,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房地产结构及运行特点,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从机构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工具创新四个方面重构相应的供应体系,才能使经济拉动性和经济破坏性处在一个合理的博弈区间内。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研究中心副处长 经济学博士后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