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规制垄断行业乱收费
刘伟勋
2010-09-21 11:29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刘伟勋 日前,《人民日报》选登了多封反映垄断行业乱收费的读者来信,这些来自各地基层用户的真实经历,既呈现了电信、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垄断行业不合理收费的种种操作手法,也展现出普通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的艰难与无奈。

或许还有更多的消费者曾经和正在被更多的垄断行业乱收费,只是还没有察觉,也没有进行维权。这些金额看似微不足道的不合理收费,正在聚集成巨大的财富,成为水、电、石油、天然气、铁路、电信、银行、有线电视等垄断企业丰厚利润的一部分,成为其员工高工资、高福利的来源之一,成为社会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问题的导火线之一。

垄断是所有问题的源头,但在垄断难以被全部打破的现实环境中,乱收费问题不仅不太可能由垄断企业自发自觉地纠正,甚至还会因其谋求垄断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加剧。一些企业借助自身垄断地位,通过挤压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增大利润,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有意无意地设置消费陷阱,已经成为一种惯性。

垄断企业没有动力自己打破乱收费的惯性,某种程度上还要依赖这种惯性延续其高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效益和福利。

从现实情况看,要有效规制垄断行业的乱收费问题,只能依靠外力,这其中包括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有效监管,以及民众的自我维权。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价检司联合课题组2006年发表的《垄断行业价格监管问题研究》就已指出,我国监管垄断行业的价格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对绝大多数垄断经营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实行较为严格的政府管制。同时,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了垄断行业价格行为,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篇文章同时也坦承,对垄断行业的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垄断行业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商品和服务质价不符;成本缺乏约束,垄断行业缺乏从加强自身管理要效益的动力;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大幅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群众对垄断行业意见较大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垄断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制约了价格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也有监管不到位、监管手段缺乏、监管能力薄弱等因素。

最近几年,大部分垄断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政府主管部门对垄断企业的价格监管进一步增强,一些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有所下降,但由于垄断企业,尤其是垄断型中央企业市场地位的巩固和依然存在的供需失衡,使垄断企业有了更大的空间在政府监管难以有效到位的环节谋取不合理乃至不道德的收益,比如电信运营商单方面收取虚假费用,电网企业向农村用户收取城市建设附加费等。

尽管垄断企业在其中的一些乱收费项目上存有苦衷,乱收费的最大受益者也可能不是垄断企业自身,而是地方政府、合作伙伴、关联企业及下属员工等或明或暗的利益相关者,但垄断企业无疑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规制这些牵涉更多利益群体、愈加错综复杂的“复合乱收费”现象,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府监管的强化是当务之急,公众的自我维权也必不可少,而且可能更为现实有效。一方面,这是公众自我维权的需要。消费者及时了解自己从垄断企业享受的服务和向其缴纳的费用,如果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收费,应当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这一过程尽管可能费时耗力,但如果自己不作主张,某种程度便是纵容垄断企业的乱收费行为。

另一方面,有效的自我维权也是助力政府监管的途径之一。公众主动向消费者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垄断企业的乱收费行为,或者借助举报、诉讼、传媒等途径维护权益,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人力、精力相对有限的政府机构进行监管、查处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如果这些来自公众的分散力量通过正常的渠道不断聚集,垄断企业的乱收费现象尽管难以根除,但至少会有所减少。面对日益强大的公众,垄断企业即便拥有乱收费的意愿,恐怕也无法为所欲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