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历时半年,20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参展,超过7000万人次入场,这是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却远远不是全部。
算一笔经济账是必须的。数以千亿计的巨额投资,广大民众的鼎力支持,不能只是赔本赚吆喝。当然这不是组织者的主要意图——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再到广州亚运会都是如此。
从“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本来是一个商贸交流的盛会。到了近代,这种功能已经逐渐扩大到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国际交流。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衡量世博会是直观的,却也是狭隘的。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来看,上海世博会的意义或许在世博会闭幕之后许多年才能够充分显现。
不仅如此。城市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晶。中国从“老死不相往来”,到近代“开眼看世界”,再到如今“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中国打开大门迎接四方宾客,这是一个民族心理的巨大变化。
从过去的被动全球化,到现在的主动全球化,这是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现实意义。当这个国家的GDP上升到世界第二,悄然掩至“大佬”美国的身后时,如何让人家消除对我们的“威胁”感,让全世界认识一个新的中国?这也是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的一致命题。
正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著名的大脚印,奥运会和世博会,乃至即将举办的广州亚运会,都可以看成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阔步前进。它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国家的巨幅形象广告,是在展示一个民族的自信以及对于和平、发展等普世价值观的认同。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民众对于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不是没有距离感,否则就不会有“避运”、“避世”等说法和举动。从奥运会到世博会,民众的参与程度在提高,但自上而下大操大办的痕迹仍然浓重——集中力量办大事固然有其优越性,不过这种思维逻辑的放大,却可能产生种种局限性。而且,一旦我们以国家的名义,要求公民放弃或者主动限制自己所拥有的种种权利时,现实就可能偏离美好的初衷。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所指并不仅仅是城市的功能意义,城市能够让所有普通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不仅仅在于物质基础和城市设施的先进和完善,更决定于城市对人的尊重和公民权利的维护,决定于社会公正公平的实现。
这是世博会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纪念物。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时,正值“十一五”收官,“十二五”起步。民众更关心的问题是,接下来,这个国家能不能拿出以举国之力办世博会、办奥运会的劲头,集中力量解决好国内的众多民生问题?能不能让民众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程度有所提高,以生活得更有尊严?
譬如解决国内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整治高房价,健全食品安全、生老病死等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尊严和品质,如果没有这一切的保障,城市不会让民众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解决这些问题,将不再是大把大把花钱就能够轻松实现的。必须在整个制度上,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办事流程上进行变革,让民众真正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民众才能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而不是凭空畅想“生活更美好”。
- 闭幕了 世博馆的归宿 2010-10-29
- 中国人保兑现万张亚运门票 2010-10-29
- 世博:台湾馆将以近4.6亿新台币返台 2010-10-27
- 协会的力量 2010-10-19
- 专访沈觉文: 一个保险人的世博保卫战 201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