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分化主因是灰色收入而非收入分配
张茉楠
2010-12-30 12:27
订阅

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权力腐败造就黄牛产业热旺。年终岁末,又是黄牛党收获的旺季。随着新年购物季的到来,眼下百货商店的门口正游荡着一批“现金买卡”的机会主义者——黄牛党。他们的主要目标包括:倒卖百货店流行的购物卡;二是倒卖购物券;三是替顾客购物刷卡。

现在商场的黄牛产业规模越来越庞大,据官方统计部门数据,购物卡带来的销售占整个商场的销售总额的比重大约在30%到40%,根据开展业务年头和周边社团特点不同而有差异。按一个百货店年销售额10亿元计算,购物卡带来的销售额在3亿元左右,北京知名百货店大约40家,购物卡带来的销售大约是一年100亿元!

那么这么庞大数量的购物卡到底卖给谁了?统计数据显示,大批量购卡者不是个人,而是权力部门和热门社会团体,购物卡“如何变现”就成了大问题,于是黄牛党就做起了“成人之美”的行当,充当“变现”的功能,而那些消费腐败的利益相关者自然而然的就催生了黄牛产业的热旺。

不过更为严峻的恐怕是这背后折射的“中国灰色收入带来的分配失衡和不透明”的问题。“灰色收入”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分化成为亟待破解的严肃命题。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贫富分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内需迟迟难以启动、最终消费不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不尽合理。在初步分配中,目前存在“劳动收入在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以及“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比重低”的“三低”现象;在再次分配环节中,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逆调节”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数据显示,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然而,收入分配并非是近年来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主因。可以说,近些年中国的灰色收入急速上升导致中国财富分配失衡的程度要远远大于收入分配的失衡。

由于中国收入分配渠道复杂,灰色收入现象除具有隐蔽性、多样性、普遍性等一般性特征外,还有三大倾向:一是谋取对象“公款化”。“灰色收入”主要源头是公款,主要渠道则是各种直接或变相的“化公为私”;二是谋取方式“集团化”。单位巧立名目滥发奖金、补贴;三是存在氛围“正当化”。在职消费,权力消费最然是天经地义之事。

王小鲁博士曾经测算,2008年城镇居民被统计遗漏的“隐性收入”高达9.26万亿元(注:约占当年GDP的30%多,加上这部分遗漏收入,全国居民收入为23.3万亿,约占当年GDP的77%),其中5.4万亿元是灰色收入。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也连续两天刊登署名文章,对长王小鲁博士对灰色收入的调查方法与结果提出质疑,认为其在灰色收入调查的方法上有值得商榷之处,由此可能导致最终推算的结果明显偏高。

我们这里不去估算中国“灰色收入”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掌握着垄断性特权、垄断性资源的人迅速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行政权力本身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员可以利用行政权力来干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通过滥用权力和寻租等行为侵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

购物变现让黄牛得利,而“灰色收入”更让房地产商得利,数据显示,楼市价格与灰色收入同步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不管如何严厉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牛头依旧高昂,因为我们的确低估了房地产市场的承受力和抗打击能力。如果不对 “灰色收入”利益链动刀子,中国更深层次的改革很难有所推进。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